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环球时报社评:建立围绕大气污染的社会共识
时间:2011-10-31 09:40:33  来源:环球时报 
 京津等中国9省市昨天受大范围严重雾霾的影响,引起舆论关于大气污染的密集争论。美国驻华使馆对馆区空气污染的实时测量在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当成北京大气污染严重的证据。

  围绕大气污染,舆论有必要对真实情况做出厘清,政府应对此积极配合,避免信息混乱和各种猜忌的流行。

  首先,中国大部分人口密集区的大气都受到了污染,这不仅是现实,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的共同认知。彻底解决大气污染,是消除各种生态污染最困难的一环,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中的了解率相对低一些。治理中国的大气污染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会很快出现质变式改观,这个现实不仅需要中国公众了解,而且我们也必须接受它。

  当前的最大争议是:中国的大气污染程度究竟是在继续恶化,还是已经走上了哪怕是缓慢、但却是逐渐改善与局部变好的进程。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城市的平均大气污染程度在降低,比如北京市政府称,北京一年中的蓝天总天数在增加,不仅大气平均污染情况在好转,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也在减少。

  但有不少北京市民抱怨,政府公布的空气监测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感受不符。当前正值秋天,是华北地区雾霾的密集爆发期,像昨天那样的大雾天究竟是“正常的”,还是“极端的”,公众的记忆和感受趋于悲观。昨天有气象学者向《环球时报》表示,公众的印象是“偏颇的”,但也有学者强调了中国当前大气环境的严峻性。然而,无论公众的看法是否准确,它都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大气污染问题”的一部分。

  既然大气污染不可能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中国社会对它形成一些大的共识十分必要,政府应在这当中起核心作用。

  中国公众对各级政府有“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印象,这使得很多人会在心理上夸大个人对污染感受同政府数据之间的差距。美国驻华使馆的监测标准和监测范围与北京市的不一样,但它被网络重视,大概是出于同一个原因。

  中国各地政府必须建立起污染监测的绝对权威性,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输给外国驻华机构,那么输掉的不仅是大气监测质量,输的会比这多得多。

  中国的空气监控数据能否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并推动民众对环境污染形成认知的共识,是对政府公信力及中国舆论理性的共同检验。谁都知道大气污染不好,但单项空气质量指标的大幅好转,与人们现代化生活的其他目标,有时是相悖的。我们在追求社会综合发展的“最佳值”,它的“计算公式”对各国来说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不重视大气污染的人大概已经没有了,但今天就把消除大气污染作为中国首要目标的经济及社会条件显然不成熟。然而它更不是“最后一个目标”。中国越往后发展,消除大气污染就越会靠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它很可能是中国更高一级的现代化主线之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