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市化质量,成为我国未来5年的重要历史使命。
“但目前个别地方推进城市化的重点与初衷产生了偏离,城市化的重点没有放在转移农村人口上,而是放在了加快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建设上。”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对此直言不讳。他表示,个别地方存在把城市化简单地放在城市建设上的倾向,因此,应正确认识城市化,建立系统推进城市化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农民变成市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农民不能变成市民,城市化遇到新困难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有1.7亿农民成为市民。
不过,对各地增长较快的城市化率,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质疑。“各地城市化率的数字普遍过高。”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秦庆武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制方面扩张的速度很快,如把县变成市、把乡变成镇等。这种扩张带来了城市化统计口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城市化的速度。同时,根据现行标准,人口的城市化率包括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但后一部分人口是流动的,具有不确定性,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人口的量变关系。
“农民进城留不下,不能变成市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遇到了新的困难。”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秦庆武认为,农民不能变成市民的原因,一是进城成本过高———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物价,使收入较低的农民无法实现在城市定居的愿望。二是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以现有城市户籍人口为依据,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待遇和各项服务。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部分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和政绩考核指标出发,无论是就业安置还是提供低保,都未首先考虑农民工。
理顺体制,变土地的城市化为人的城市化
“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是推进城市化的初衷。”在秦庆武看来,推进城市化,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而不是城市自身的问题,因此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
但现在,城市化虽然备受各地重视,但究竟由谁来负责推进城市化战略却不明确。现实情况是,计划部门负责制定战略规划,具体管事的只有建设部门,其他部门如农业、劳动、民政等都很难参与。建设部门主管城市建设,着力点和主要工作自然放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不可能对农村人口转移给予足够重视并作出安排。为此,他建议理顺机制,省市地方政府成立一个由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由公安、财政、民政、农业、土地、劳动、建设、工商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城市化战略的实施。
同时,集中清理阻碍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如户籍、土地、就业、保障、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特别是土地政策要保护农民的利益。
更关键的是,要让进城的农民能够留下来,变为市民。这需要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也需要建立廉租房制度,以较低的价格解决农民进城居住的问题。
“要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既能进城又能定居,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问题。”秦庆武强调,从国际经验看,在年人均GDP为3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各国的平均城市化率在55%左右,我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