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区2011第四届发展项目推介洽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蒋建业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总部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主题演讲。
关于中部发展,有一句话: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际上是31个省区的发展,是333个地级市的发展,是3000多个县级市共同的发展。由此看来,发展靠的是地方经济。
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9.6%,这个数字具有标志性意义,这证明中国已经站在实现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门槛上,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一半生活在农村。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依照科学发展观,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以后二三十年内将要进行四方面的转型: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协调发展;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到关注发展的质量;从重视效率、速度到更加重视公平;从强财政到民富。这四大转型的核心就是我国要从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档收入国家的转型。
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依然不能脱离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中国的城镇化到了50%的时候,路该怎么走?这也是中部省会城区需要考虑的问题。
1.搞清楚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工业化之后人类才开始向城市集中。关于城镇化发展,现在流行4阶段论,即0-30%为初期阶段,30%-50%为快速加速发展阶段,50%-70%为高速减速发展阶段,70%以后为稳定发展阶段。关于城镇化,西方国家有很多先进经验,只要我们判断好自己的阶段,就可以很好地借鉴这些经验。
2.城镇数量与建设质量的问题
我国城市数量少,但是城镇发展数量猛增。2000年,中国城镇数量为10000多座,2010年中国城镇数量为20703座,其中城市仅为657座。明显的表现是,质量相对较高的城市数量太少,而质量相对较差的县城,特别是建制镇较多,城市与县城和建制镇在数量上不成比例。城镇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病”、城镇地下设施不完善和老化、“城中村”、郊区混乱等问题的存在,更有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城乡社保分离、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等深层次问题的存在。
3.城镇管理体制问题(城镇与区域管理分工与协调问题)
实践证明,城乡行政统一管理、“市管县”的方式不利于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行政统一管理也造成行政区划上的混乱。例如北京包括整个北京地区,又包括北京城、北京城区,还包括本来就是郊区农村的昌平、顺义等,相应地造成了城镇统计上的极大混乱。而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采用城乡分治模式乃至“县管市”模式,城区之间是分开的。
4.城镇建设用地问题
城镇是最集约的土地利用形态,城市用地和耕地用地需要用最好的地。但是我们缺乏这样的地,而且我国人口实在太多了,所以需要城镇用地更加集约。目前,我国人均城镇用地虽然不高,按世界银行的数据是
1.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城镇体系的空间框架基本拉开,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2008年数据)的布局框架,大体上符合“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镇布局原则。未来我国高度城市化水平条件下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将为如下总体格局:按农村达到现代化所需人口,中国城镇化水平应当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12亿,农村人口保持在3亿,逐步形成一个“2000+18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城镇体系。也就是说,未来城市会发展到2000座,重点发展100-200万人的城市。
2.城镇群形成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 “三纵二横”(沿海、京九-京哈线和包昆线,以及长江沿线和陇海-兰新线)的国家重点开发轴线,将21个国家重点发展城镇群地区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明确勾画了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核心地区。
3.主城区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形成以圈层结构为主的主城区空间结构形态。如北京主城区的六环结构;武汉主城区三环结构,加上绕城外环,构成四环结构;其他中部省会城市也大都如此。这与形成城市轮廓、区分区内交通与过境交通、大力发展绕城高速公路有关,也是比较符合城市中心辐射的基本原理的。目前,我国大城市形成了城市行政区划、城市功能区和中心圈层区三区并行存在的格局。未来如何演变,人们将拭目以待。
4.实现城乡分治和实质一体化
中国城乡可能走向分治。未来城市发展将区分区域政府与城镇政府,逐步回归“县管市”体制。改变非建成区设城区的做法,避免城区行政区划上的混乱。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户籍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上,而不是行政上的统一管理。中部省会城市应当率先在这方面试点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