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强对成都实践的认识 加强对深化改革的研究
时间:2011-09-29 16:55:52  来源:和讯网 
      按照《市委中心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强对成都实践的认识,加强对深化改革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是市委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为深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市委宣传部在区(市)县委和市级部门党组(党委)中心组开展了以“加强对成都实践的认识,加强对深化改革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推荐阅读
  近半年来,各中心组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组织集体研讨、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撰写了质量较高的理论思考、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对策建议等调研文章,全市“两个加强”学习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学习活动专家组的阅评和推荐,本报从即日起,分15期陆续选登本次学习活动部分调研文章观点,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分享。

  推进丘区统筹示范建设

  的实践与思考

  王波

  金堂是加快发展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受客观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困难较多。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既是市委赋予金堂的重大使命,也是金堂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如何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丘区城乡统筹实践,进入全省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金堂在夯实城乡统筹的思想基础、干部基础,深化配套改革,壮大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夯实丘区城乡统筹干部基础

  始终把巩固和深化城乡统筹的思想基础、干部基础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前提。以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抓手,支持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川大、川农大的周末专题培训等,提升干部的见识和能力,引导广大干部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当学问去研究。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力度,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教育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真正让德才兼备、能干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舞台,面向全国公开遴选县属国有公司总经理,面向全县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全部竞争上岗,1/3岗位跨部门、跨乡镇交流。注重把城乡统筹政策理论、机制体制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思路措施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和选任考核测评的重要内容,推动干部当好“两个明白人”。

  深化丘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

  将改革试点工作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在“推动资本下乡、农民进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工夫。创新统筹推进机制,在全县公开比选综合示范镇、专项示范镇和示范村,集成打造丘区城乡统筹示范,带动土地综合整治、山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丘陵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步跟进,整镇整县推进丘区城乡统筹。深化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率先在全市出台一系列产改配套办法,形成六种生产要素流动方式,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激活城乡统一市场。探索推进农民进城入镇,从吸引农村居民定居城镇、促进农村居民在城镇稳定就业、保障进城入镇农村居民在农村基本权益方面着力,打通农民进城入镇渠道,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深化城乡互动改革,抓好竹篙镇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开发试点工作,探索拆旧区与建新区群众共享土地综合整治收益、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开发、建新区群众不失地长期获利的模式。

  壮大丘区城乡统筹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推进丘区城乡统筹示范建设的关键。针对丘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支撑不足的固有特点,以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强化县域经济支撑。坚决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节能环保新兴产业为主导,推动成阿工业园区和节能环保产业园连片发展,建设节能环保高端产业园区,力争建成全国灾后产业重建示范园、民族地区发展“飞地工业”的示范园区。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鼓励修建多层标准厂房,探索分时段供地,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创新统分经营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促进产权依法依规自由顺畅流转。狠抓农业招商,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带动就业增收强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成都市国家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片。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丘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四性”原则和“九化”标准,分类分层级推动县城、区域中心场镇、一般场镇、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完善丘区城乡统筹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是丘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着眼打基础、利长远,埋头实干练基本功,集中把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探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整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确保耕地得到充分保护和有效利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大兴水利设施建设,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明年底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实施“百湖”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设,比较彻底地解决30万亩“望天田”的用水问题。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打通对外主通道,完善骨干路网,加快村道、产业化道路加密联网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彻底解决山丘区群众出行难题。

  加强丘区城乡统筹社会建设

  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涵。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唯一标准,既充分汲取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地区的先进经验,又针对丘陵地区的固有特点,妥善处理好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低保户土坯房改造,尽量让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住上新房。财政出资资助城乡低保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特殊困难群众参加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率先推进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妥善解决安置小区遗留问题,率先试点安置房先建后拆模式,提前启动3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城乡统筹成果。

  (作者系中共金堂县委书记)

  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

  系统集成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

  陈海元

  当前,郫县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市委明确要求郫县“率先、整县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示范”,既要“面”的突破,也要“质”的提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作为都江堰精华灌溉核心区和全市优化发展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异常艰巨等等。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巩固和扩大城乡一体化成果,必须立足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切实解决好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城乡统筹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政府、市场和群众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等关键问题。

  构建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因此,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的,着力在促进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工夫、求突破。要牢固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从资源配置、政策措施、考核体系、工作机制等环节入手,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市场体制“六个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融合度。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推动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上,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实施各项配套改革,切实赋予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和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为农民进入工商业并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创造良好条件。

  强调统筹集成和资源节约

  这是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迫切要求。将城乡统筹的各项政策措施系统集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是最大的资源节约。无论是旧城改造、城市新区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包括工业园区发展,都要更加注重设施的配套性、要素的系统性、功能的复合性、产业的规模性、人口的聚居性、城乡的融合性、发展的现代性,着力打造一批新农村综合体、城市综合体、产城一体的工业新城等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典型。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水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益。特别要保护好川西林盘、田园水乡等生态本底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推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群众的关系

  随着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尤其重要。总的来说,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政府来讲,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和观念,切实把重点放在抓规划、抓管理、抓服务、抓环境上,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要介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要结合贯彻“新36条”,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着力在消除市场壁垒、放开市场准入上下工夫,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群众是推动城乡改革发展主体,要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原则,正确引导群众通过基层治理民主平台,自主决定土地整治、农房建设、产业发展、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等问题,切实避免“代民做主”和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彻底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好心办不了好事”的局面。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已到了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突破发展的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突破。否则,就会止步不前,前期改革的成果也会丧失。要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抓住列为全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的机遇,下深水破解制约改革发展的难题和障碍。工作中在把住“四条基本原则”、守住改革发展底线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是群众依法自主的决定和群众受益、满意的事,就要不争论、不犹豫,大胆抓、大胆干,在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改革发展新突破。

  (作者系中共郫县县委书记)

  坚持群众在城乡统筹中的主体作用

  郑和平

  近年来,邛崃市按照统一部署,深入贯彻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初步构建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三个集中”是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是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

  规划是推进“三个集中”的基础和龙头。邛崃市牢固树立“全域邛崃”的规划理念,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产城一体、多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及一系列产业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各项规划相衔接,规划编制、管理、监督满覆盖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中注重将“四性”、“九化”贯穿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全过程,着力彰显人文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尤其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上,将全市农村集中居住区分为“涉农”、“涉工”、“涉旅”三种类型,进一步保持生产、生活和人文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功能需求,体现出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个集中”是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个集中”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破解邛崃人多地少和生产方式落后等矛盾的基本方法。邛崃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城市经济带动和反哺能力。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邛崃市整合全市原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部分独立工矿点,形成了“一区两园”(即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包含临邛工业园区、羊安工业园区)的工业布局,并按照“一区一主业”要求,发展了优质白酒、生物制药和日用化工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以来,全市引进协议资金320亿元、项目157个,完成工业投资106.1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0个,神威药业、水井坊(600779,股吧)、长兴化工等一批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邛崃。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全市区域交通和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一三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优质小麦、高粱、中药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相继建成,城市房地产和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城乡统筹发展产业支撑,促进了全市农民转移就业。

  二是加快农民向城镇和新型集中居住区集中,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的承载和辐射能力。通过农民向城镇和新型集中居住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和城镇发展,同时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依托各镇乡产业优势和产业布局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临邛镇和羊安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围绕人口、产业、市场、资本等要素聚集,大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中等城市雏形;平乐镇、天台山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川西水乡”和山水情景小镇;卧龙镇引入企业投资对场镇进行了整体打造,完善了城镇功能。

  三是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邛崃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汤营村模式”、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粮经复合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宝林白茶种植基地模式以及寓管理于服务的生猪溯源体系等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8个、规模经营土地达到12万亩,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17.4%。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是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邛崃市坚持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城乡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统筹推进以快速路网、城市干道和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完成了56所农村中小学、23个镇乡卫生院和244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探索了民福院农村弱势群体集中供养机制,在各镇乡推广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农民新型集中居住区引进物业管理制度,在全市实行城市综合执法和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城乡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邛崃市始终把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开展城乡统筹工作的基础,按照“还权赋能、村民自治”的原则,创新完善了“村两委+议事会”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全市探索实践并推广运用村级事务管理“三步量分法”(第一步:“一户一表”界定实施范围;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确定实施项目;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先后)。在全市推行“阳光五日”(两委班子成员接待日、群众代表议事日、理财监督日、会议开放日、民情调查日)等一系列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各项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邛崃市委书记)

  释放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大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刘筱柳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资源向城乡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聚集,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以发展农村民生科技为重点,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以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为(博客,微博)重点,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引导科技资源和现代生产要素向“三农”聚集,有力支撑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面向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深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明确科技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方向

  进一步创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多年来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仍存在较浓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色彩,同时,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相对较少,农业农村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总体处于弱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技术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缺乏相应的要素资源支撑。

  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激励体系。目前,科技创新的激励体系还不够健全,已出台实施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更多地体现了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三农”发展的需求照顾较少,使得我市技术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产出,在城乡之间呈现出较大反差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和城市,农村农业领域明显偏少。

  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现行的科技进步条例和成果转化促进办法等法规政策,在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成果评价与转化、科技产业等方面,还缺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全域成都的理念;在政府科技职能设计方面,还缺乏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统筹性、系统性和区域性;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进行大视角、全流程、精细化的重构。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目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还存在体系不完善、机制不灵活、绩效不明显等问题,在创新服务体系的架构设计方面,尚未较好地体现服务“三农”的需求,尤其忽视了对带有“草根性”的农业、农村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

  构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科技体制机制

  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全域流动。深化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及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的衔接;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的供需双向补贴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在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园区,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及设备、专业机构负责运营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产业功能区和企业流动。

  探索产业功能区产业研究院建设路径,增强县域科技发展能力。市与区(市)县联合,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一个战略产业和一个产业研究院”方式,进一步探索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和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发挥创新载体招才引智、聚合资源、组织研发等功能,着力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引导产学研资源向功能区、县域聚集,形成资源优势和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态势。

  构建成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深化以“一平台四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新金融支撑体系,深化19个区(市)县工作站和成都经济区科技金融业务联盟建设,深化实施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实施金融扶持计划,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政府政务等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解决方案和综合配套服务,加快推动科技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共享、产权流通、综合保护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市场化和公益性相补充的交易、行政与司法保护相结合、基层服务等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区(市)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基层工作站建设,加快知识产权工作向产业、园区、社区延伸。

  (作者系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的

  新型城镇化道路

  陈超儒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规律,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推进成都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新型城镇化道路符合成都科学发展实际,是实现“全域成都”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是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这八年是成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是整体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以“全域成都”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中心、两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性区域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现代化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

  其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实现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有效地克服了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遍地开花的无序城镇化弊端,极大地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再次,是促进城乡居民共创共享的生动实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各项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开创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成都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以及对成都提出的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等,既为成都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同时也为成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机遇、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

  必须更加坚定地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加快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更加注重“三化”联动和三次产业互动。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内核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打造引领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必须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建设,走出一条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构建“全域成都”跨越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立足成都八年多的实践基础,按照城市新的战略定位,以国际化、现代化视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全域成都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强化龙头带动。应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双中心”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和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市域内区(市)县融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区、天府新区为龙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新型城乡体系。

  二是要做强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天府新区和市级战略功能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抓住产业链中的关键和龙头,大力实施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群高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要深化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模式,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务实合作,开展与省内市州、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及北部湾等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在推进区域合作中提升城市竞争力,不断强化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对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形成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核心增长极。

  四是要坚持共创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协调机制和共创共享机制,让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五是要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等为重点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起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