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此,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来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孙来勤博士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城乡间不均衡配置,城镇高中学校对农村初中优秀毕业生的选拔,农村高中优秀教师向城镇性流动,造成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低下,教学成绩相对落后,高考入学率远远落后于城镇高中,城乡高中生大学入学机会差距巨大。此外,农村社会就业择业理念的改变也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各种农村惠民政策的落实,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社会底层人群即使不通过文化资本提升,也可以实现致富发家。如务工、经商、学习技术、或参军、招工,以此实现农村社会内部的阶层跃迁。
时下,“三个985,找工作不受苦”(即本科、硕士、博士均为国家“985工程”学校的毕业生)已成为一些考生家长的共识,读名校成为轻松就业的敲门砖。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相对萎缩造成的“毕业即失业”和“就业靠拼爹”现象的困扰,一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陈军发现,一些农村高中学生家长考虑对社会资源拥有的稀缺,和积攒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费用的艰辛,所谓的新“知识无用论”观念有所抬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尽管如此,不可置疑的是在广大农村,上大学仍然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的高三语文教师陈富环则坦言,在这样一所重点中学里,农村生源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小的,主要集中在城镇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这部分学生。并且,从高考录取率上来看,城镇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学生学习的刻苦程度不同,而是这部分学生自初中的基础就比较薄弱,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因素,思想压也力比较大。
为此,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部门官员,吉林省前郭县原教育局局长勾长明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切体会,他对记者表示:“民众感受教育不公平的起因,并不是来自政府投入数量、规模、速度等,而是来自教育投入的分配过程。一些地方政府在对教育资金的分配使用上缺乏科学合理性,资金分流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张晓丽博士谈到,世界各国在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投放的同时,也在积极实施对农村及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补偿政策。例如,在均衡城乡办学条件方面,法国政府启动了“优先教育区”计划,重点扶助薄弱小学与初中,以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处于不利地位的地区,该计划每三年评审一次,一旦受扶持的地区达到标准,将终止支持政策而转移到其他地区。韩国推出教育“平准化”政策,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实行教师4年流动1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确定适龄儿童将要就读的学校。印度实施教师培训计划SKP,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整的教师培训网络,提高教学水平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在农村任教。
同时,张晓丽认为追求公平、平等的社会理念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基础。并且,从教育的意义看,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体现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