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怎样避免“生病”?
时间:2011-08-15 10:29:33  来源:人民网  作者:文雯 
 什么样的城市会让人感到幸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十二五”重要奋斗目标,“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防治“城市病”,如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新闻分析

  大不见得就是好

  幸福城市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以为,越是大的城市,生活就会越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规模崇拜症”让这些城市规模扩张愈演愈烈、基础设施越建越豪华,但殊不知,此类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

  资料显示,城市无序扩张使经济资源、社会保障等过多向大城市倾斜,劳动力过分向大城市流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交通、住房、就医、就学压力使得大城市不堪重负。基于此,与几年前大学毕业生“首选留京”的目标不同,近一两年,选择京外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可以说,类似的诸多现实问题向我们表明:城市发展未必就是越大越好,而大也未必就能给人带来舒适感。

  早在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有17.4%,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而据悉,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1.5%。目前,像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则已经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均超过千万。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发展质量、协调性、和谐性仍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与课题。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且存在过度膨胀的隐忧。而能源供应不足、交通拥堵、水资源供应缺乏等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问题”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们的智慧。

  正如不少专家所指出的,“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首先是城市定位不准确,贪大求洋。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10年之前,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开始做起了“大规划”,领头的是直辖市和省会。他曾对此期间的造城风波做过详细调查,“大规划”在2003年~2004年达到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600多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至少有40多个提出建设中央商务区(CBD),至少有10多个瞄准建设国际或地区性的金融中心。整个世界才有几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家给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定位本来是很清楚的,但这么多年北京市的发展没有或无法完全按这个定位办,由此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负面问题。

  其次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措施。

  比如在交通体系建设中,一些城市没有考虑到节能,无限制地发展大排量汽车,结果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

  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为例。这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不大,人口不多,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究其原因,两个城市在建设前均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国家行政和文化中心,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长期的城市建设规划。

  更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遵循了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在这两个城市里,从一片街区到另外一片街区,往往都要穿越一片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理念自古就有。“健康城市”、“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更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否则,你的幸福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偷走。

  “城市病”如何防治?

  要避免城市诸多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其间的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

  对于现代“城市病”的起因,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介绍说:“理论上有一种磁石效应,一个环境好、生活方便的城市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人,但是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极限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环境变差,人人都不满意。”他表示,要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之间的平衡。

  “幸福的城市要围绕百姓需求,满足百姓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要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到安全的食品、提供安静的绿色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也认为,建设“幸福城市”、治愈“城市病”需要发展中小城市群,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打开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其实中国很多大城市与国外城市硬件接近,但是生态环境等软件却差距较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世博会期间,上海不但攻克了平均每日有序调度约40万人次客流的高难度城市治理课题,而且还实现了良好的环境质量。如何巩固世博会时期的环境治理成果,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提高上海市的环境质量,是提高上海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对于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张全的建议是发展公共交通。“上海市的地铁长度是全国第一,特别是世博会前两年,几乎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增长。”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实行限制发放机动车牌照的直辖市。对此,张全认为,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这是对地方领导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

  幸福城市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对于幸福城市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包景岭心目中的幸福城市是“有活力、有文化氛围、各取所需、社会保障完善”的城市,未来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树立环保的消费模式。

  幸福城市应该是“学有优教、劳有应得、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市委书记陈云贤认为,“十二五”期间,佛山市要致力于创造宜居宜商宜发展的城市环境。“有什么样品位的城市,就有什么样品质的生活,城市要让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陈云贤介绍说,佛山治理河涌、水道,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城市,建设城市休闲绿道,关停落后产能,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不能“被幸福”。金志国坦言,“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最朴素的道理最深刻。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如何建设幸福城市?

  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合作项目,目前取得了很大成功。”包景岭介绍说,天津生态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目前生态城实行5个绿色指标体系:绿色湿地、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消费。通过指标体系的建设,也为今后的推广和复制“幸福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城市的发展寄托在资源消耗上是不切实际的。”孟伟指出,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咸宁仍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咸宁的未来,是一座小康、生态、宜居、健康的幸福城市。”黄楚平说。

  金志国则认为企业也应该在建设幸福城市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府为提升百姓幸福感竭尽全力的同时,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等待。”他说:“在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道上,企业不能当看客。有的人可能认为,建设幸福社会是政府工程,关企业什么事?可在我眼里,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开的汽车都是企业制造的。可以说,企业制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影响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可以看作是‘制造幸福’的大工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