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省区争建金融中心 专家:极少地区符合必备条件
时间:2011-08-10 10:11:37
来源:南方日报
日前, 随着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不难发现全国至少有30多个省区都在同时争建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昆明、南宁和乌鲁木齐分别要建“泛亚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个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
这种一哄而上争建金融中心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如何看待各地争建金融中心这一现象?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服务业,而这个比例即便是上海也只有1%。其他各省市的区域金融中心是否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我国是否需要如此多的金融中心?或者,我国是否承载得下如此多的金融中心?这似乎需要更多的规划和整体考量。
如何评价多个省区争建区域金融中心?
几十个金融中心不可能地区只为寻找新增长点
金融中心的发展,要培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链,有专家指出,金融中心建设不能像抓农业、工业项目那样大干快上。探究金融区产生的通常的原因,一种是自然产生,孕育于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另一种是由政策主导,中央政策给予优惠和特殊的条件。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区域经济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系主任林江分析表示,目前我国的金融中心的成长模式主要是后一种,金融中心需要政府规划和引导,而非在市场选择上自然成长,因此出现了几乎所有地区都向中央要政策的情况。
“其实地方政府所处的情境很尴尬:没有提出规划被批不作为,提出了又被批不务实。事实上,大多数规划也都是本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行’?真正的情况是,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林江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不要把目前金融中心规划遍地开花、省区之间“掐架”的现象看得太过严重。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也认为,对各省目前的焦急心态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这些都是美好的诉求,但事实上,出现几十个金融中心这种情况,一句话,不可能。”陆磊表示,以美国为例,其实金融中心也就只有两个,中部和西部分别是芝加哥和纽约,中国出现几个金融中心不太现实,也承载不了如此多的金融中心。
此外,陆磊还指出,之所以出现几乎所有省区一哄而上地提出金融中心规划的情况,大背景是目前实体经济面缺乏竞争力,整体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各地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自然第一时间都想到了金融。”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夏斌曾表示,建设金融中心一事上,地方政府的心态、本意是好的,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大家连提都不会提。”
区域金融中心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极少地区符合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必备条件
事实上,现在很多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省区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并不是非常清晰。专家指出,建设怎样一个金融中心,从我国的情况来说,具体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及产业特色。目前,其实很多地方提的金融中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金融中心,而是区域平台。由于政策先行,辐射范围也很少超过省际,用省会经济来定义更为合适。
林江指出,在我国内陆,所谓的金融中心,很少能符合其中要求的“金融机构高度集中”,这一条件。“比如说武汉,虽然是中部大省,但也很难达到。像陕西,四川等地区则更难。”陆磊也分析认为,其实目前来看中国真正的全国性金融中心就一个——北京。因为目前中国的金融是银行导向的,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央行和各大行的总行集聚。此外,上海主要是依靠其发达的实体经济,但国际色彩实际比较淡薄。而至于辽阔的西部,陆磊认为主要看重庆,因其有传统制造业的支撑。“但西部很难有标准意义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产品的种类目前也比较缺乏。”眼光回到珠三角,专家认为先不谈广州和深圳的差异,统筹来看,发展的目标是应该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服务民企和外贸。
这样扫描下来,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个金融中心才比较合适呢?“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需要多少个,粗略的区域分区意义也不大,中央政府也不宜统一规范、规定,容易僵化。比如,西部地区不太可能依靠上海的辐射能力,但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辐射辽阔的金融中心。而华南是否有了上海就够了,这都没有定论。”林江表示。
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省市都提出了不少吸引人的优惠政策,比如免税、赠送土地、人员奖励等优惠政策,极力拉拢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分支机构。
但不少内业人士评论表示,没有繁荣的实体经济和成熟的第三产业聚集,再便宜的地皮,再宽松的赋税,也成不了金融中心,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优惠,而是地区带来的经营机会,区域金融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