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诚信半年报:行动起来,拯救诚信
时间:2011-08-05 09:19: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8月4日电(记者王斯敏、甄澄)近期以来,一些诚信缺失的事件接连发生,受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应该怎样认识此类事件的特征、成因、危害,又该为弘扬诚信正气做哪些探索和努力?为解答这些关涉发展大局的问题,本报今天在6版、7版推出“2011·中国诚信半年报”,对2011年上半年的诚信美谈与失信丑闻进行回顾,并邀请专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根据半年报内容可以看出,诚信美德今天依然是人心所向,遵信守诺的人物与事件并不鲜见,但诚信缺失也正侵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个体诚信度与社会公信力均令人担忧。这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形成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现状,采取切实措施,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提升失信行为的代价,弘扬传统诚信美德,重筑社会诚信基石。
A 概 述
中国历来是个注重诚信的国度,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规约着人们的内心,也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总能听到许多关于遵信守诺的美谈。
然而近年来,一些诚信缺失的事件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比如,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达芬奇家居”风波、“火锅油回收”内幕……我们面临着“失信之痛”。人们不禁要问:处在转型期阵痛中的中国,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诚信困局?失信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代价会有多大?怎样才能重铸社会诚信基石?
与此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上半年,也出现了一系列彰显诚信之美的事件,给人们带来温暖,留下启迪。
从“失信”走入“诚信”,是一项关涉各界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个人,责无旁贷。我们已没有时间唏嘘观望。行动起来,拯救诚信,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此,本报特对2011年上半年的诚信美谈与失信案件做一轮廓式的回眸,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形成了这份半年报。
B 事 件 诚信·坚守
“信义叔侄”
2011年1月17日,央视报道了湖北“信义叔侄”的事迹。2010年末,王余前、王怡才叔侄俩前往咸宁工地给农民工送工钱,遇车祸身亡。家人决定替叔侄俩给工人发齐工资。他们四处举债,并将社会捐款全部拿出,终于将20多位农民工的工资共计35.2万元全部结清。
百度搜索条数:
约123000个
“永远的约定”
2011年4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病逝,全班同学口头约定:“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十五年来,他们坚守约定,年年资助李宝元的父母。报道刊出后,全国各地区发起了向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