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场地灯漏电无人处理 专家称完全可电死人
时间:2011-07-28 02:17:55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陈伟利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广场上、公园里亮闪闪的地灯,非常具有吸引力。沈先生4岁的儿子童童(化名),却因为这个地灯被电了。水电工出身的沈先生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立即拨打了110。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第二天,沈先生再次来到事发广场,却发现出事的地灯依然亮着,而且还在漏电。而旁边,还有很多小朋友在嬉戏。“我真的是无语了。这也太不把人命当回事了。是不是非要电死人,才会重视啊?”

  地灯电到4岁儿子,第二天,灯依然亮,电还在漏

  沈先生住在杭州滨江区,7月25日晚上,他带着老婆和儿子童童去滨江区政府对面的市民南广场玩。

  广场上有两个水池,夏天人气很旺。

  “我儿子脱了鞋子,跟很多小朋友跳进水池里玩。儿子赤脚跑上来时,突然‘啊’了一声。我们开始还以为他踩到玻璃了,赶紧去拉,没想到手上一阵麻。竟然触电了!”沈先生说,市民南广场的水池里是没有灯的,出事的地灯在广场边上,儿子脚刚踏上地灯,就被电了。

  水电工出身的沈先生在地灯金属处用手点了点,人很快弹了回来。确定漏电之后,沈先生赶紧给110打电话,“当时水池里还有很多小朋友赤脚在玩”,他怕出大事。

  紧接着,滨江区供电局、区政府的几个工作人员都给他打了电话。

  沈先生是个有心人。想想不放心,第二天,他带上电笔又去了。广场上水池南边的四盏地灯依然亮着。

  “我走到前一天儿子被电的地灯那里,拿出电笔一测,电笔竟然亮了!竟然还有电!”沈先生简直不敢相信:“我都已经告诉他们漏电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是不是非要出了大事才重视啊?”愤怒的沈先生再次给滨江区政府打了电话。

  区政府派人过来,终于把灯关掉了。

    为何不及时处理?养护单位:“电压不是很高,就有点麻”

  昨天,记者来到市民南广场。

  地灯已经灭了。漏电的那个地灯,表面玻璃罩裂成了网状,上面放置了一个安全警示锥,其他几个灯,看起来也很旧了。

  市民南广场的管理养护单位是萧宏建设公司(受滨江建设局委托)。针对此事,萧宏建设负责媒体接待的陈先生第一次是这么说的:“可能是那个地灯前几天被人砸坏了,水进去后漏电了。事发第二天,我们派了电工去检查,确实发现水池边的四盏灯都有一些电流,但电压不高,就人有点麻。”

  为什么没有及时处理,第二天还让漏电的灯继续亮着?陈先生说:“我们感觉了下,发现电压不是很高。而且这个广场的整个电路好几年没弄了,哪条线路是地灯的,一时找不出来,如果要切断总电源,边上几个大的照明也都黑了,这样对整个广场不好,所以还是让地灯亮着了。”

  如何善后:四个地灯全部挖掉,铺上花岗岩

  昨天下午,我们在市民南广场碰见了陈先生。

  这次,他对地灯漏电又有了新的说法。

  “这个估计是感应电,就跟人开汽车门有时候会来电一样。”我问他,从何得出此为感应电?他支支吾吾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清楚这个电哪里来的。反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这路线找出来了,已全部切断电源,而且在四个地灯上放了警示标志,保证这四盏地灯不会再触电。”陈先生说,下午刚跟滨江区建设局汇报过,准备把四个地灯全部挖掉,铺上花岗岩。

    专家说法:应是漏电保护器失效,这种电完全可以电死人

  感应电,网上的解释是:电与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电。沈先生说,他带的电笔是普通电笔,如果是感应电,电笔不会有反应。这绝对不是感应电。

  接受我们采访的电力专家听了后也说,这应该是电流泄漏。“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地灯底下穿到灯罩处的电线外皮老化或破损,内芯导线碰及灯具而泄漏,导致麻电感觉,当然已有部分电流通过灯具外壳接地了;另外一种可能是地灯外壳的密封层破损,水(水蒸气)跑进去,导致灯具内部接线处的绝缘介质下降,致使电流泄漏。”

  “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36伏,超过36伏就能导致危险。而地灯用的是交流电,电压在220伏,足以电死人。照理,灯具漏电,广场的漏电保护器应该起作用,自动切断电源。很有可能他们的漏电保护器长时间不用,保护器就卡牢了。”专家说,家里的漏电保护器也是一样道理,按照要求,漏电保护器28天就应该使用一次,否则容易卡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