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31 15:59:23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2023年深圳某电子厂,26岁的流水线工人张强在手机屏幕上第15次填写居住证续签申请时,系统提示“社保连续缴纳不足36个月”。这个场景与2010年蔡义鸿先生笔下的“暂暂住证焦虑”形成历史性呼应。2024年我国2.96亿农民工群体的户籍鸿沟仍未弥合。当我们在政务App里拆除纸质户籍藩篱时,数字化时代的新壁垒已然筑起。
一、制度破冰:从“铁皮箱里的命运”到“手机里的身份”
1、春天的故事:在杭州拱墅区行政服务中心,48岁的装修工老李正用长满老茧的手指戳着自助机屏幕。"以前办暂住证得求房东开证明,现在刷脸就能打印居住证!"他咧嘴笑着,身后电子屏显示:2023年浙江新市民落户平均耗时4.2天,比2010年缩短87%。
云南楚雄的彝族姑娘小芳,去年把"农业家庭户"红本换成了"居民家庭户"蓝本。虽然村口土地确权公示栏还标着"集体户口",但她在县城买首套房时,终于不用多交5%的"外地人税"。
在东莞打工20年的湖北人老周,通过"跨省通办"系统,没回老家就办妥了老母亲的医保异地结算。"这在十年前要跑断腿啊!"他摸着手机里的电子凭证感叹。
2、冰面下的裂痕:在北京昌平城中村,外卖骑手小王对着租房合同发愁:"房东说办居住证得涨300块月租,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暂住费'?"这种"软抵抗"正在蔓延——贝壳研究院调查显示,2023年北上广深63%的房东拒绝配合租客办理居住登记。
更魔幻的是广州天河区的"学位博弈战":非户籍家长凌晨三点带着折叠椅排队抽签,有人甚至花8万元买"社保年限黄牛号"。教育局公示栏里,本地生与外来生1:3的录取比例,像一道无形的柏林墙。
二、数字迷城:当算法成为新门卫
1、科技的馈赠:深圳龙华的富士康工人宿舍里,95后姑娘小林正用"粤省事"小程序申请公租房。"刷脸认证五分钟搞定,要搁我爸妈那会儿,得准备半人高的材料。"她滑动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着2023年广东政务服务的成绩单:98.6%事项"零跑动",比十年前进步了四十倍。
在长三角,"电子居住证"正在改写命运:苏州工业园区,安徽籍程序员老张用电子居住证申请到了人才公寓,"系统自动比对个税和社保,比人工审核公平多了"。杭州余杭的菜鸟驿站,快递员阿强通过支付宝"新市民服务专区",半小时办好了子女转学手续。
2、算法的阴影:但在重庆观音桥步行街,43岁的保洁阿姨刘姐正对着智能手机发愣:"这健康码、行程码、居住码,咋每个都要重新注册?"北京大学调研显示,像她这样的低学历流动人口中,68%因"数字操作障碍"放弃公共服务申请。
更隐蔽的歧视藏在代码里:某东部城市落户系统给"直播主播"打上"职业不稳定"标签,导致26岁的美妆博主丽丽落户积分比同龄公务员低22分。"我月入3万,纳税比他们多,凭什么?"她的质问在算法黑箱里撞不出回声。
三、深水区的较量:公平秤上的砝码
1、希望的萌芽:在佛山市南海区,湖南籍建筑工老陈第一次触摸到"城市主人"的实感——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改革,他们全家以市场价七折买下共有产权房。"以前总觉得城里人的水泥地比我们金贵,现在自己名字也能写进房产证了。"阳光下,他摩挲着钥匙上的编号牌。
教育平权的曙光也在显现:成都高新区试点"新市民子女学位银行",企业每招用10名外来工可兑换1个学位指标;苏州吴江区的民工子弟学校,2023年本科上线率首次突破15%,比五年前翻了三番。
2、固化的堡垒:在郑州某人才市场,25岁的技校毕业生小赵捏着2000元培训券苦笑:"博士一来就送15万安家费,我们修车工就不是人才?"这种"学历货币化"现象,让城市抢人大战变成了精英俱乐部游戏。
更令人深思的是深圳某科技园的"隐形隔离":园区食堂设"白领通道"和"蓝领窗口",人才公寓申请需个税满5万元。"我们写的代码能进系统,人却进不了社区。"一位程序员在知乎上写下扎心评论。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15年前您敲响的户籍改革警钟,在数字化浪潮中演变成更具复杂性的时代命题。您预言的"市民待遇共享"已在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区域成为现实,但改革也遭遇了您未曾预见的"数字鸿沟"与"算法歧视"。
值得致敬的是,您提出的"身份认同重构"理念,正在重庆、成都的居住证赋权试验中开花结果;但需直面的是,您期待的"同命同价"理想,在北上广深的学区房竞价中仍显脆弱。
当下改革已超越单纯的户口簿改写,进入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土地财税体系、数字经济治理的复合型攻坚阶段。这或许印证了您文中的判断:"户籍制度改革本质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构"——只是战场已从纸质证件转移到数据中台,从户籍窗口延伸到算法黑箱。
新一代改革者正在续写您未竟的事业:北京推行"城市贡献度积分体系",深圳试点"社保信用跨省互认",这些探索既是对您当年呼吁的回应,也是对固有改革范式的突破。诚如您所言:"共享不应是恩赐,而是权利",这个命题在元宇宙与人工智能时代愈发振聋发聩。
【原文】让全民共享城市化成果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0年第1期
过去的2009年,人们期待——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在就业、医疗、养老……不再出现“三大差别”。
过去的2009年,人们期待——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不再发生同病不同医、同工不同酬、同老不同养、同困不同助、同城不同学。
过去的2009年,人们期待——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今后每年不用再去更新“暂住证”,不再有本地人口和外地务工人员的“岐视性”区分。
过去的2009年,人们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期待——太多太多……
衍生于1958年计划经济年代的户籍制度,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2年,现在仍处于有待彻底改革的相持阶段。中国户籍制度背后承载的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形成建制的城市数量为651个,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计算,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2.93%,按城镇人口计算的为44.9%(国家统计局),两者之差达11.97%。
也就是说有超过1.5亿的农业人口已转入二、三产业。这种大量人口产业间的转移,直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飞跃。然而,这超过1.5亿的农业人口生活在城镇,也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之中,但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却游离在城市之外。
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有人将其解读为撕开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口子。
2010年1月1日,有报载,从即日起,我国十个城市开始废除暂住证了。这是否示意着“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其影响不亚于1979年起源于小岗村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
早在1992年,我国就成立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并于翌年草拟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的改革目标。
2008年12月,公安部公布,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但上述13个省区市虽然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在户口簿上仍然保留居住地一栏,仍然可以辨别户口是属于城镇还是农村。而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利益,城乡身份区别在短期内仍难完全消除。
有消息称,公安部正抓紧《户口法》立法调研。有接近“十二·五”规划起草者透露,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共享”则将成为一个很时髦的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关怀民生的执政理念,是社会公平、进步的表现。我们期盼同命同价、同病同医、同工同酬,共享“市民待遇”,共享城市化成果的日子早日来临!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