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抗灾能力我们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1-07-14 09:43:06 
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但如果不能抵御或减轻自然灾害的袭击,城市何来“美好”?这样的例子,不必再举了。

  难怪“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要把2010和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都定为:“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由此想到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减灾从社区做起”。

  社区是城市的器官,城市抗灾,器官当然要好。所以,提倡减灾从身边做起,动员每个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增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更应强调的似乎是:抗灾减灾从政府做起,从市长做起,从规划做起,从建设做起。

  对此,“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说的很到位,“建设更加安全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市长和当地政府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执行者。”

  这些年,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呈频发多发态势。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全民动员当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但从长治久安的角度看,还是要靠各级政府用灾难应急预警机制化解,靠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技力量缓冲,靠专业的、志愿的和常备不懈的队伍救援。而这些,首先是政府和市长的责任,是制度的安排,要有法律和资金的保证。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城市在快速扩张中,抗灾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城市看起来美轮美奂,其实危机四伏。仅仅一场暴雨、一场大雪或一阵大风,就路堵、电断、“水漫金山”……如遇到更大的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些城市,抗灾减灾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比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远滞后于地面城市扩张。特别是大打“X年大变”的“城建战役”,往往急功近利地“把粉擦在脸上”,做一些只有“面子”没有“里子”或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政绩样板,弱化防灾减灾建设。

  有些地方投入很多,成效却并不明显,原因之一是缺乏长远的防灾减灾规划。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屡屡受到褒奖,而最值得赞叹的是:其总长2347公里的下水道,中间是3米宽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检修道,全市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带编号的地下蓄水池,都是百年前的杰作啊!

  安全感是市民幸福感的最主要指标,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保增长,离不开平安稳定的环境;保民生,同样离不开安全的环境。构建城市生命屏障,各级政府应深刻反省这样一些问题:在以往的灾难中,我们付出了哪些代价?因为什么才导致这样的付出?怎样才能把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落到实处?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我们准备好了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