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保障房有“保障”么?
时间:2011-07-07 14:15:05  来源:信力建的博客 

房价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效果却不见佳房价依旧节节上涨,于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目光转向了所谓保障房。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2011年的房地产政策并没有更多着墨,只是提出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2月初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而温家宝总理在答网民问时,更保证今后5年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3600万且不管,我们先来看看今年这1000万套靠不靠谱。

如果真修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话,那就意味着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2.4%。这张甚为惊人的任务单,这已相当于每年全国商品房销量的总和。2009年全国的商品房销量不过9.3亿平方米,如果按100平方米一套房子折算,当年全国不过卖出了900万套房子。2010年房地产遭遇连番调控,即使增长依旧,全年售出的商品房预计也只在1000万套左右。

如果今年的保障房计划可以顺利实施,商品住宅与保障房的比例几乎达到1:1。商品房市场用了几乎20年的时间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每年全社会的资金投入近乎7万亿元。有人估算过,同样体量的保障房所需的投资资金高达1.4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由地方政府自己买单有没有可能?可能大概是零。理由是1.4万亿元已相当于地方政府全年的土地出让收入,而且前提是土地市场价格维持在2009年、2010年的高峰期。去年赶死赶活就已经把老底都清空了,今年几乎还要翻一番,财政肯定是没钱了。许多地方官员都表示1000万套保障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为792亿元,已为历年之最。但是根据公开数据推算,2010年保障房的总体投资高达8000亿元,剩下的7000多亿元的资金均需要地方政府投入。1月21日到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陆续和地方政府签下不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就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军令状”。住建部表示,2011年,中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这千万套保障房需要的上万亿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应当是多方面的,应包括国家投入、土地出让金提成、住房公积金余额移用、地方财政支出、社会融资、银行支持等等。但事实上,政府仍是保障房资金的主要来源。据《人民政协报》报道,2010年中央财政划拨的保障房建设资金已下达792亿(截至2010年8月),约占2010年保障房投资的10%。按此推算,2011年中央财政划拨款或将达到1300亿左右。跟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的1.4万亿元相较,不到百分之十。而且,就这样的比例能否真正到位也还是个问题。

不妨看看去年的情况。按照年初的计划,去年全国计划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30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8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试点120万户。住建部已要求各地保障房9月底必须全部开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必须达到60%以上。那完成情况怎么样呢?去年1~8月,北京保障性住房开发投资214亿元,仅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53%。2010年深圳市土地出让计划收入239.04亿元,其中将安排6.94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土地出让金总额的3%。

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实际上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长万庆良日前表示:广州去年财政税收3000多亿,上交给中央2000多亿,给省里300多个亿,留给广州可支配的就只有800多个亿了。全国其他地方,恐怕也好不了哪儿去——地方政府百分之七十多的税收都上交国库了,却要求他们拿出百分之九十的资金来建设这1000万套保障房,地方政府钱从何来?中央政府不给钱(或者只给百分之十的钱),地方政府的钱又大都上交国家财政了,在这种情况下,1000万套保障房恐怕只能是对需要保障房的老百姓们的画饼充饥,事实上根本无法保障。

不妨看看香港保障房建设的前车之鉴。香港10年来经济大起大落,千千万万的普通中产曾经在一夜之间从有产阶级变成为“无壳蜗牛”。其中住房上的折腾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导致了特首董建华的离职。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港英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因此香港每年供应的房屋只有大概1万个单位。而民众对房地产的需求因经济持续上扬而有增无减,楼价因此飙升。据统计,香港的整体楼价在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个月之间上升了68%。
   
    回归前,面对楼价不断上升,市民怨声载道。1997年10月,董建华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著名的“八万五”政策,即: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10年内全港7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然后,就在这个“居屋”计划出台不久,在金融风暴冲击下,香港经济由高峰迅速下滑,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同时下跌,但“八万五”计划却大幅提高了香港的土地供应,房地产价格无可避免地大幅下跌。
    
    原因很简单,房屋政策定得太死,实际上把自己绑起来了。97之后的最初几年,因为经济不好,房屋继续建,供求平衡就出现很大问题。买什么房子都是跌,变成负资产,所以新一代年轻人,对心灵的创伤相当大。”据统计,香港楼价在1997年10月的最高峰后的一年间下跌一半,其后在1999年反弹两成,但随着八万五时期所兴建的楼宇陆续落成,加上种种因素,楼价在其后3年多再下跌超过4成,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这5年零10个月,香港楼价下跌7成。 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负资产一族,以至当时有时事评论员嘲讽道:“马克思发明了无产阶级,董建华则制造了负资产阶级。” 但是,特区政府迟迟未就八万五政策表态。直至2000年6月29日,董建华在礼宾府接受专访,被问及会否修订“八万五”目标时,董建华对答:从98年就再没有说过“八万五“这个字眼,那你说还存不存在?”不提就等于“不存在”,这句话日后成为经典名言,也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弹。
   
    事实上,土地问题也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支。政府最初很多靠卖地的收入,因为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回归最初几年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形势环境不好时,地没有人买,政府的收入也受一定影响。2001年、2002年,香港政府连续两年出现超过600亿港元的财政赤字。由于港英时期的政府财政相当健全,但97之后就发生以前少见的“入不敷出”的赤字状况。这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一种冲击。

就大陆而言,目前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包括此次立法,采取的方式还是增加政府建房的比例,但是政府的效率客观来说是低下的。要从根子上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需要改变目前住房供应主要依靠商品房的单一化模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房改文件曾提出了政府建房、合作建房、个人建房和商品房并举的住房供应多元化模式。然而因为后来的商品房开发中,地方政府受土地财政的驱动力推动,在依靠商品房供应住房的单一道路上越行越远,其他的模式都逐渐式微。政府的逐利选择之下,我们错过了解决住房问题的良机,政府目前已经对商品房单一模式产生路径依赖,再回不去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