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贫民窟
时间:2021-06-23 09:51:54  来源:城市化网 
什么是贫民窟
  联合国对贫民窟的定义是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

特征
  专家认为,贫民窟是一个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以下特征的地区:
  1、安全用水不足 
  2、卫生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不足 
  3、住房建筑结构差 
  4、人口过密  
  5、居住权没有保障 
  提出以上特征,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特征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来评测到2020年显著改善至少一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这一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进度。 

贫民窟是怎样形成的
  1、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而城市又无法接纳这么多人口的涌入,是贫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2013年,75%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区。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也在经历城市化。2013年36%的亚洲人住在城市。世界上某些最大的城市,例如孟买、加尔各答、曼谷,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1/3到1/2人口住在贫民窟。
   2、贫困:2013年,全球约50%人口住在城市地区,32%住在贫民窟,43%住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虽然这些人不是都住在城市贫民窟里,但是,2013年全球50%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联合国人居署报告发现,扶贫的效率让人失望,有两大原因。许多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增长极小;不平等状况持续不断,阻碍穷人参与促进经济增长。
   虽然对全球城市贫困问题没有可靠的评测,普遍认为2013年城市地区的贫困状况少于农村地区。但是,2013年全球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在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贫困一直在加剧,结构性调整计划经常对城市经济增长、正式就业机会造成不利影响。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足的绝对人口正在增长。同样,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在全局中所占比例也在增长。贫困正在向城市发展,2013年称之为“贫困城市化”。
  3、居住权缺乏保障:居住权没有保障,贫民窟居民没有办法,也没有动力去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权有保障经常是获得包括信托、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在内的其他经济和社会机会的前提条件。研究反复证明,在居民土地权、居住权有保障的贫民窟,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保障,社区发起的贫民窟改善项目有更大的可能得以实施,并且在实际上取得成功。
  4、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贫民窟的产生与经济周期、国民收入分配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相对低技术劳动力而言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增长,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使不平等加剧,新增财富的分配也越来越不均——都造成贫民窟的显著增长。


世界各地贫民窟

  1、印度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1.7亿,其中孟买最多,为1100万,占到该城市总人口的2/3。孟买有近2000个大大小小的贫民窟,达哈维是规模最大的。这里的面积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却达百万,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这里错综复杂的小巷,让人往往一个转身就迷了路。街道上到处是赤裸着身体的小孩和流浪的狗。多数房屋分为上下两层,用粗糙的木板隔开,无论是底层还是阁楼都不足5英尺高。房间里也几乎没有什么可被称做是家具的东西。《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片中提到的贫民窟即是印度达哈维贫民窟。凭借这部电影,达哈维——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正在成为旅游者眼中的新兴旅游热点。
  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对印度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有一段时间,印度政府强行拆除贫民窟,虽然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孟买市政局一位负责拆除贫民窟的官员无奈地说:“你把这里的拆了,那里又建起更多的。印度的贫民窟是拆不完的。”德里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表示,要消灭贫民窟,必须首先回到贫民窟的产生原因这个问题上。印度的贫民窟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的破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的。为了消灭贫民窟,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寻找答案,即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农村经济、平衡城乡差别。贫民窟不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使其消亡也不能靠一日之功,需要马拉松式的努力。
  2、巴西
  与印度贫民窟的“超大规模”相比,巴西贫民窟的特点是“藏龙卧虎”。2006年,巴西黑社会组织“首都第一司令部”在圣保罗州连续发动了三次袭击警察、平民和州政府办公地的“武装行动”,规模之大、气焰之嚣张令人震惊。而警方却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行踪,因为他们全都以贫民窟为“基地”。
  据巴西人口研究部门统计,约有650万巴西人生活在近4000个贫民窟中。根据巴西法律,占有土地如果5年内没有人出面提出法律异议,就被认为合法。因此,2006年巴西的多数贫民窟都是合法的。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贫民窟的水电供应、医疗、商业、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务和设施远远不及普通居民区。贫穷、落后、愚昧使贫民窟成为犯罪的滋生地和庇护所。为此,巴西政府一方面投巨资,改造贫民窟。另一方面,对贫民窟的黑社会组织进行围剿。但由于有的黑社会匪帮装备比警察还好,又藏身于穷人之中,警方根本没办法。实际上,贫民窟已成为巴西“社会病毒”滋长的最大温床。
  3、墨西哥
  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农业现代化以及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墨西哥的小农家庭几乎濒临崩溃。放弃耕作的农民涌入墨城,初衷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受制于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落后,城市并不能吸纳他们。然而这些穷人又不可能回到毫无希望的乡村,于是在郊区的破房子里扎下了根。
  起初,墨西哥城政府对此放任自流,但眼见贫民如潮水般涌入墨城,墨城开始行动,想通过强拆驱离等措施,将这些人赶走,但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后来,政府只能承认现实,给贫民的住处确权登记,并通过财政扶持提升贫民窟的基础设施,甚至直接给居民发油漆、发水泥,以期能够逐步改善贫民窟的状况。这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木板铁皮窝棚等第一代贫民窟,已经逐步被砖混房所代替,水电也逐步通到了山上,所谓的贫民窟,虽然依旧脏乱差且治安堪忧,但至少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破败和困窘。但这并不意味着贫民窟已经不再是问题。
  墨西哥Neza - Chalco - Ixtapaluca贫民窟是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由临近的3座城市组成,而且每一个城市的规模都不小,英译过来的名字分别叫做内萨、查尔科和伊斯塔帕卢。很多人很难想象墨西哥有这么大贫民窟,毕竟墨西哥紧邻美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人均GDP1万美金。那么这3座城市组成的贫民窟究竟有多大呢?内萨人口最多,多达110万人;伊斯塔帕卢稍微好点,也达到50万人;查尔科有31万人。三城人口总共加起来接近200万人,远超全球任何一个贫民窟。这一地区房屋低矮,居住条件非常差,水电经常供不上是家常便饭,并且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服务和污水处理。
  贫民窟的扩张,与墨西哥城的发展同步。过去几十年间,墨西哥城的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人口从400万猛增至2000多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也从1950年的42.6%,上升到2015年的78%,比德国、西班牙还高。但被认为其中虚假的成分很高,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具体来看就是有很多城市人口没有固定工作,居住在城市贫民窟里。尽管贫民窟里的居民,多是从事低端服务业,靠卖体力来赢得微薄的收入,但享受这些服务的中产阶级,从未接纳他们。在墨西哥,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富人和穷人,去不同的超市和餐馆,孩子上不同的学校。居住的区域更是泾渭分明。
  4、英美
  与印度和巴西不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看不到贫民窟了。相对贫穷的人们可以得到社会保障,生活在政府规划管理的社区中,部分社区的条件甚至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居住水平。然而,与这些贫民区并存的社会问题,2006年来却在欧美爆发得异常激烈。
  伦敦东区贫民区:在历史上,伦敦东部有泰晤士河的重要码头,它给从农村拥入城市的人带来很多工作机会。另外,东部是下风区,每天受着来自市中心污浊空气的污染,房租相对便宜。来自外国的移民,都愿意住在这里。从19世纪末期开始,伦敦东区经历了数次重建。2006年,那里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却背上了另一个负担——“恐怖主义”。伦敦东区是英国少数族裔的聚居区,居住着很多穆斯林。他们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严格的行为准则,似乎始终未能真正地融入英国社会。穆斯林社区之间联系紧密,甚至内部通婚,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英国警方破获炸机阴谋后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穆斯林对自己的定位首先是穆斯林,而非英国人。正如一位英国穆斯林政客所说:“在英国的穆斯林社区中弥漫着这样一种观念,人们坚信反恐之战真正要‘反’的是穆斯林和整个伊斯兰世界。”当生活在贫民区的人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立感。它迫使很多人寻找释放压力和发泄怒火的渠道。
  美国:20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在许多城市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城市的进一步分裂也从那时开始加剧,数百万白人居民开始搬离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虽然这当中有很多原因,但贫富差别和种族矛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几乎所有美国大城市都开始患上了这样的通病——因白人和有钱人的搬出而造成贫穷人口多居住在城中,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贫民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