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之“饼”还能“摊”多大?大城市溢出人口该往何处去?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该在何处安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在哪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不得不将提升城镇化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几年,我多次到广州珠江新城考察。那里的“人车分流”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把“最贵”的地留出来建公园等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州战略规划项目为什么能拿到“国际杰出范例奖”?我从珠江新城读出了其中的内涵:以人为本,让生活更美好。
新近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内地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超过6.65亿人,占49%以上。10年来,我国城镇化一直在加速推进。然而,城镇化质量却不容乐观。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有些大城市一方面很拥挤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又很低,城镇结构、区域布局和空间结构不够合理,人口就业不充分,公共服务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等。
我到过全国很多城市,城镇发展的大气魄、大手笔的确让人为之振奋,但看到和感受到的太多不和谐,听到的太多抱怨,又让人忧心。
大城市之“饼”还能“摊”多大?大城市溢出人口该往何处去?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该在何处安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在哪里?是否应该好好考量整个国土资源对城镇和城镇人口的阶段性承载量?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城镇化发展如何才能做到健康、和谐?……
站在新的起点,思考中国城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不得不将提升城镇化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城镇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端正城市建设思想,树立质量至上的“五好”城镇化理念。2001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市长代表大会上指出: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设思想。如今10年过去了,我觉得端正城市建设思想显得更为重要。
端正城市建设思想,就得弄清楚城市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发展城市是为了什么?
有人可能认为搞城市化都这么多年了,没有必要再来谈这个问题。但我觉得,有些地方之所以在城镇发展上“变味”,就是因为在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恐怕有些城镇的发展还会走样,而把这个搞明确了,市长镇长们便知道该往哪方面使劲了。
人类做了几千年的城市梦,其实回过头来一看,发现人们追求安居和乐业的初衷始终没有变。发展城镇就是要让人们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心情好和未来好。这“五好”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城镇化理念。
围绕“五好”目标,做到城镇硬环境与软实力同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同推进,现实需要与战略需求相协调,城镇化就会步入更好佳境。
其次,要把推进城镇化的优先点转移到小城镇上来。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国城镇生态体系中各有其位。小城镇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既是连结点,又是传导点,发展好了对解决“城市病”和“农村病”都有利,地位无可代替,作用举足轻重。现在,大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已大为增强,应适时地将发展优先点转移到小城镇上,补长这一“短板”。
我国小城镇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起飞的基础已经具备,要做的是完善和加强。不要推倒重来、重新洗牌,不要不切实际、贪大求洋,不要急功近利、只求政绩,不要坐而论道、坐等政策,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干。
今后的小城镇发展,应做好十句话四十字文章:提升地位、坚持人本、理顺体制、完善功能、扩大容量、做强产业、谋求包容、借力科技、保障共享和优化管理。
最后,推进城乡统筹,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三农”根本利益。不能将城乡统筹简单理解为城镇要扩大,乡村要缩小,更不能恶搞成“以城统乡”,不要让城镇发展伤了乡村元气。要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进入城镇的平等就业权、农产品收益、土地权益、水资源保护收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和改善收益等“三农”根本利益。若此,乡村必会获得更好发展。
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乡村不好,城市难好;乡村好了,城市才能更好。我们期待:城市、乡村都好!《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2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