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呼伦湖13亿治污,为何越治越差
时间:2019-10-14 15:50:0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于平 
       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之称。为了治理呼伦湖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地投资13.15亿元上马了呼伦湖生态环境治理一期工程,然而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近日,据《法制日报》报道,呼伦湖治理后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但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氟化物指标却不降反升,水质仍为最差的劣五类,不适宜饮用。

  花13.15亿元治理湖泊,这样的投入规模并不算小了。然而,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呼伦湖依然深陷污染的泥淖,重现一汪碧水看似依然遥遥无期,这样的结局,令当地民众深感痛心,也让外界疑问重重。

  13亿治污为何看不到成效,当然有其客观原因。此前,呼伦湖周边的开发和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退化。而上游的连年干旱,使得呼伦湖水位持续下降,影响了水体自净能力。不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呼伦湖固然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关键因素。相关治污工程组织无序,混乱无章,才是导致湖区环境持续恶化深层次原因所在。

  从相关报道可知,呼伦湖治污工程存在诸多问题。

  治污进展缓慢。早在2016年7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就指出,呼伦湖综合治理方案经国家批复后,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2016年至2017年实施方案”。但督察组于2018年6月开展“回头看”时,“责任分工及项目前期资金尚未落实,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其中,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实际仅投640万元。

  治污过程缺乏有效协同推进机制。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对自身承担的多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职责、任务一无所知,向督察组提供的汇报材料只有简单的一页纸”。上级部门稀里糊涂,下级虚与委蛇,治污难免沦为走形式。

  治污监管和考核机制一片空白,管理办法随意。“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有关监管单位利益,不惜大幅调整项目建设内容”;有的“甚至仅凭某个研究单位的个别专家意见,就彻底变更技术路线,工程项目擅自调整,任意变更”。而对于这些擅自调整,任意变更等违规行为,却无人过问。

  公众参与基本缺位。政府治污,主要关注湖泊本身。但当地民众并不认同,他们质疑,“我们在湖边的确没有看到什么厂矿企业,但是周边的地下水和几条河流都与呼伦湖相通,在这些河流附近开矿建厂,就不会对湖水产生影响吗?”然而,这些意见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当地民众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

  呼伦湖治污的困局并非孤例,现实中,类似这种花大价钱治污,却收效寥寥的个案其实为数不少。一些地方投入庞大的治污资金,效果不甚理想。要么污染恶化的局面并未扭转,要么虽然有短期效果,但污染很快卷土重来。甚至,有些环保投入以治污之名投向了形象工程,非但不能达到治污目标,反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治污并非一蹴而就。环境污染的治理,既要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投入,也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如果有高效的管理和监督,即便花费的资金不多,也能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效率,给当地的治污提供强大支持。相反,倘若管理和监督低效,组织混乱,那么投入再多人力物力也只会成为无底洞。就如呼伦湖治理一样,如果未来还按照之前的模式,就算再投入13亿、投入更多人力,关键问题不解决,恐怕难有成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