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永济历史悠久,史为舜都,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核心地带,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22个社区,人口46.4万。永济是目前山西省唯一一家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
1 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情况
永济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自然条件优越,上世纪60年代即被确定为全国的小麦和粮食生产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境内土地一马平川,水利井黄两灌,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4%以上。全市现有农业人口34.6万,耕地面积83.1万亩,黄河滩涂面积30万亩;中条山前沿洪积扇面积10万亩。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全面加快把永济建成山西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积极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目标,紧扣“三大任务”,突出“六个重点”,围绕运城市“一区五带”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农业“八大提档升级行动”,着力培育优质粮食、绿色蔬菜、干鲜果经济林、畜牧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5+1”农业产业板块,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2 主要做法和成效
2.1 围绕农业强,深入实施“八大提档升级行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年来,我们围绕“一区五带”发展布局,以“八大提档升级行动”为载体,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努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中条山、涑水河、黄河三条经济带培育发展一批“两高一优”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集功能、休闲、观光、创意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一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市年平均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2亿元,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开发项目,有效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统筹兼顾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农田水利灌溉效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完善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高了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9.6万亩;灌溉机井4406眼、黄灌工程2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4万亩;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4%。二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档升级。全面提升良种良法覆盖面积,加强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积极开发功能食品。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拓宽农民信息及农业技术获取渠道,249户益农信息社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共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开发出芦笋茶、芦笋粉、芦笋饺子等7个芦笋产品,发展富硒粮食、果蔬等3000余亩。三是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档升级。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扩大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面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划定60余万亩粮食功能区,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粮食总产年稳定在4亿公斤以上。以张营、卿头、蒲州、开张等镇和中条山前沿洪积扇为重点,发展葡萄、冬枣、桃、核桃等干鲜果经济林近40万亩;以城郊三个街道及黄河滩为重点,发展芦笋、莲菜等绿色蔬菜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同时,发展中草药、油料、山药等其他经济作物10万余亩,粮经比达到1:1.1。沿运蒲旅游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4处,年营业收入达到1.3亿元以上。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10个镇(街)和“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全覆盖”,目前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万亩,产品32个;有机农产品产地0.28万亩,产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0.14万亩,产品1个。四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提档升级。在巩固完善我市国家级出口芦笋质量安全示范区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合作,以葡萄、柿子为重点,积极组织申报认定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2018年共建成出口基地3000余亩。不断做优做特优质农产品、文化民俗纪念品,通过与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等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合作,实现了传统销售模式向线上销售模式的转变,年网络销售农产品3000余万元。五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围绕建设山西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目标,积极外出招商引资,全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推动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同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市共注册农业产业化企业168个,涵盖粮、棉、果、菜、畜等各个产业领域,运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1个,培育驰名商标2个、山西著名商标5个,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75%。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8.45亿元。六是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提档升级。以长荣天兆、联农、牧原等企业为龙头,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市生猪养殖转型升级;以超人奶业为龙头,推广以奶牛养殖为核心,建设饲草料作物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奶牛标准化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农作物种植(无公害蔬菜、优质饲草料生产)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发展畜禽养殖户1326户(其中:规模户86户、散户1240户);渔业养殖户280户,水产养殖面积达1.36万亩;肉、蛋、奶总产4.26万吨。七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总用量年增幅控制在0.3%以内,农药总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内;大力推广秸秆基料化利用和秸杆还田技术,实施秸秆还田19万余亩;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制定印发《永济市畜禽粪污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整改整治大型养殖场26户、规模养殖场47户、散养户112户;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6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规模养殖场和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72%、92%。八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不断健全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多路径提升经营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目前,我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70家,入社户数1.4万余户,年开展农业技能相关培训3万余人次,认定各类示范社95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5家、运城市级15家),实现了合作社村级全覆盖。
院士专家在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玫瑰园调研
2.2 围绕农村美,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多举措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多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文明建设,多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们成立市镇村三级领导组,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拆违治乱和卫生乡村”五个专项行动,制定长效机制和考核办法,从资金、人员、职责、考核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形成书记(镇长)、镇专职副职、包村干部、村主任、村专职副职、保洁员(转运员)六员连责的长效管理体系。以“一块两线”为重点,制订了垃圾、污水、道路、河沟渠等十大类55项具体整治标准,配备了村内、道路绿化带和河沟渠三支保洁队伍,坚持一天一保洁,两天一清扫一转运,垃圾填埋场一周一覆盖,同时在春节、夏收、秋收后组织集中整治。目前,我市共配备保洁员、转运员1515人,去年安排长效机制专项财政资金1445万元。在10个镇(街)32个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发放分类垃圾桶1.2万套;不断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前16座镇垃圾中转站主体已建成,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底可建成运行,届时“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将全面实现。二是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带动、美丽清洁、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五个类型,编制《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5)》。目前已完成7个镇驻地和44个村的规划编制,并按年规划建设20个村,梯次推进。加快农村道路、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农村电网、通信网络,镇村网络覆盖率达到80%。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全面加强镇街卫生院、村标准化卫生室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改造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整合“一事一议”、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项目资金,成功打造了48个美丽乡村(省级5个、运城市级3个、县级40个),在全市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全市253个行政村基本达到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文体广场、一所农家书屋、一面文化墙、一支农民文艺队伍“五有”标准。“一约五会”制度全部建立,村规民约全部上墙,并通过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选树出文明镇3个、文明村30个、十星级文明户8000个、新乡贤10个。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打造了东坦朝村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点;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深化移风易俗,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展现出了新气象。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持续开展涑水河、伍姓湖等生态治理,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伍姓湖巡护路、湿地绿化、文化节点建设等项目,对有关违建进行拆除,有效保护了湿地生态。在此基础上,启动涑水河入黄口湿地和伍姓湖入湖口湿地两项水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坚持一路一景一村一绿原则,重点对通村路、巷道、公共绿地和环村林带进行高标准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15万余株,185个村实现村景融合,特别是围绕打造中条山北麓生态屏障,投资3400万元建设7公里长的旅游绿化步道,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院士专家在永济市城北街道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
2.3 围绕农民富,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就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增长9%,高于全市GDP增速。一是在提高经营性收入方面,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基础上,以解决农产品“卖难卖贱”问题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规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经营行为,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目前我市共有农民经纪人1600多人。同时,积极发展“网农”等新型经纪人队伍,推进“中农乐京东永济馆”等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县级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建设,全面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以种养新技术、农业服务管理技术等为重点,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在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依托龙腾虎跃、群星灿烂、凤还巢“三个发展计划”,从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和服务,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积极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和进城务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是永济的面食独具特色,“永济饺子”、“扯面”全国知名,在外从事餐饮业经营人数达到2万余户10万余人,年营业额突破百亿,年纯收入达到20亿余元。为进一步做好在外人员服务工作,我们成立市餐饮业转型发展领导组和促进会,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建立了八个分会,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群、服务热线和法律援助热线等服务平台,服务覆盖所有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开展100家餐饮示范店评选活动,积极发展特色加盟店,有力促进了在外餐饮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并重点从解决资金发展瓶颈、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多方面入手,全力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三是在增加财产性收入方面,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与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截止2018年底,已圆满完成颁证工作,市、镇(街道)、村分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三级纠纷仲裁机构,土地流转面积25.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同时,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清产核资和成员认定,强化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消除了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截止2018年底,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77个,占比近70%,集体经济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履行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全力抓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不断完善各项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财力保障,切实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虽然永济不是贫困县,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4015户10678人,主要集中在农村。近年来,我们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八大工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强化政策资金倾斜,共选派106个单位、2854名帮扶责任人进行结对帮扶,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贫困退出1038户2621人。当前剩余未脱贫贫困户904户2041人,年底将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稳定摆脱贫困。
院士专家在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调研
3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我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观为: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绿色、高效、优质的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低、融资难,农产品就地转化率不高、附加值较低,一二三产融合还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而不强,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乡村生态亟待修复,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运城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今明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紧紧围绕“一区五带”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八大提档升级行动”,全力打造“5+1”农业产业板块,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和“5+1”专项规划落实。总之,我们将以此次各位院士专家、各位领导调研指导为契机,认真学习请教、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聚焦问题难点,坚持开拓创新,全力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不断巩固发展农业农村持续向好态势,奋力谱写新时代永济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