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江苏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科学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江苏各城市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型服务业态也相应地开始大量涌现。所谓新型业态,即是超越了传统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运作模式等,形成了相应的经济规模,构成了比较稳定的形态。如今在江苏全省,风险投资、其他金融业、软件业、服务外包、物流业、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许多行业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且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江苏的新型服务业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全新的业态;与传统相结合的业态;传统业态升级业态;传统产业转型业态;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业态等。这些新型业态在原来传统服务业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演变融合和创新发展,将会成长为构建整个江苏“大服务业”的新生力量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力军。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综合体”现象。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和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的专业化催生了多种“城市综合体”和“经济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或叫(特色街区)集大型商业、影城、书城、特色餐饮、交通、体育设施等于一体。这类新兴业态,整合资源、制定服务标准,是它们的“杀手锏”;它通过对服务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使得企业中传统的检验科、人事科、培训中心、食堂、仓库、车队、财务科等等正在慢慢“消失”。
二是专业型服务业态。它又可以细分为电力需求侧管理、企业“一站式”后勤管家、物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新型投融资活动等形式。以新型投融资活动为例,它可以通过典当行、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电子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方式,提供创新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快速贷款等新型投融资活动,增强了金融服务集聚程度。
三是现代服务业态。它包括云计算、家庭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业流通业、新型旅游业、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形式。以楼宇经济为例,它是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为重点,体现了集约型、高密度的一种经济业态,具有产业、人才、信息、税收和资金的集聚能力。通常一幢高级商务楼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接合部7.8平方公里内的经济效益相当。由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属性,楼宇经济往往也是“纳税地标”。如今在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地已相继出现了税收过亿元的楼宇。
各种新型服务业态的层出不穷,使得江苏省的服务业产值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9%,绝对量为16731.4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而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会达到48%。
该报告指出,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新型业态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综合性。新型业态的出现主要依靠分工细化和融合两个路径,既涉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又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所包含的内容愈发复杂,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
动态性。新型业态其要素构成、产业范围、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探索创新的过程。
独特性。新型业态的发展更注重本行业的特点,以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与原有业态的竞争也促使了其业态独特性的塑造。由于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本身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不可控制性、不可转移性等特点,使得某些业态拥有区别于传统业态的独特特征。
从微观层面看,这些新型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五化”发展趋势:
一是组织形态的规模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如:“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依存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或特色街区);二是中小型企业的连锁化扩张、大型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和超大型集团的战略联盟等。
二是经营方式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高尖端领域技术的集合,如国际干细胞库及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致力于各类干细胞的提取、研究、重大疾病干细胞的鉴定、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二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和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三是资源整合的集约化。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时代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如云计算,就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
四是空间形态的集聚化。主要表现为不同组织机构在区域的分布会形成空间意义上的集聚。如金融服务的风险投资、快速贷款和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经营与金融资本经营的良性互动,为高科技新创公司提供融资,推行农户联保贷款措施,帮助企业化解资金制约等。
五是主辅分离的趋利化。主要表现为实施企业主辅分离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业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链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