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先后掀起了这样一股风潮———沿街商户的招牌全被换成了颜色、大小、字体、字号完全一致的样式。但体现不了城市的美感,失去了个性,缺乏人间烟火气。 人民政协报记者 毛立军 摄
顾客感受:一看招牌我就懵了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杨女士最近到海淀区某街道办事,中午本想在路边找个饭馆吃饭,但她站在饭馆门口琢磨了半天,愣是没敢进。
“一看招牌我就懵了。”杨女士说。原来,杨女士想进的这家店是一家近年来非常火爆的经营麻辣烫的快餐连锁店。他们的各个店铺招牌都是统一的,5个斜体字,头俩字大,后仨字小。3个小字底下还有一行汉语拼音,此外还有一个盾形的logo。可杨女士面前的这家店铺却是一块黑匾上面光秃秃地写着5个大小一样的白色黑体字。“我琢磨了半天,这家不会是山寨的吧。”杨女士很困惑,“再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条街所有的商户招牌居然是完全一样的,统一的黑底,统一的白字,字体字号完全一样。”
笔者在这条让杨女士发懵的街道上也看到,马路两边几乎所有商户招牌全都整齐划一,无论是颜色字体还是字号都完全相同,感觉非常沉闷。
“我们也不想这样。”街上一家小超市的老板娘也向笔者吐苦水,她的超市也是那种统一的风格,左边有发廊右边有饭馆,单看外观,完全分不出来。据说都是去年春天被统一更换的。“新招牌的钱倒是没让我们出,是政府掏钱。”但老板娘似乎并不买账,“我原来那招牌是花几万块做的,关键是有特点,现在什么都没了,而且一点都不好看。”笔者随机问了几个路人,也均表示:“太难看了。”
杨女士的困惑和老板娘的无奈并非特例。当下,这种要求沿街商户拆除原有招牌换成整齐划一的新招牌,似乎已经成了近来我国城市里的一股风潮。例如上海、襄阳、呼和浩特、绍兴、昆明等城市,都曾经在过去的某个时段发起过沿街店铺统一招牌的行动。
对于这些一个模子里复刻出来的招牌,网友们也表示不理解不满意——
﹫ShiYan:原来琳琅满目的店招,突然变得整齐划一,让我一点逛的欲望都没有了。
﹫雪浓墅:不但体现不了城市的美感,反而失去了个性,缺乏人间烟火气。
不过也有网友和民众表示,对这些经过统一处理后的商户招牌可以接受,有市民表示:“楼下小卖店的招牌一到冬天刮大风就咣当咣当响,看着随时都要掉下来。我出门路过都提心吊胆。现在换成了这种统一的招牌,不管外观怎么样,最起码安全了。当然,如果可以在美观方面再提升一些,那就更好了。”
业内建议:遵守标准尊重个性
其实,不只是普通公众觉得这些整齐划一的商户招牌单调乏味,就连业内人士也有同感。“我们自己看到也很闹心。”从事标牌平面设计工作的田先生说,他所在的公司承接了多座二三线城市的市容规划设计,包括夜景照明、建筑立面、景观小品以及对沿街商户招牌的规范设计,“这是项目的一部分,但做成这样不是设计方案的初衷。”
田先生介绍,通常都是所在城市的城管委向设计公司招标,正常来说,没有设计师愿意做成现在大家看到的那种一整条街所有招牌全都一样的效果。“这相当于砸自己的饭碗。”在田先生看来,既对招牌进行管理保证安全又不导致最终的视觉效果呆板枯燥,其实可以兼顾。他的建议:首先要尊重知名品牌的VI(视觉识别系统),尽量保持他们的原有特色,同时结合每个商户的特点,为他们单独设计招牌。如果这些商户不接受,那么就由设计公司给出一些限定性的标准,比如牌匾尺幅、色彩数量以及字号大小的上限等等。在遵守这些标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让这些店铺自己做主,独立设计自己的招牌。
田先生介绍,在业内,大家都认为这是比较妥善的解决之道,但真的执行起来也有阻力。一是工期的阻力。这种治理工作通常都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师和商户都来不及自主选择。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后只能采取简单粗糙的办法。由此他希望城市的管理部门在进行类似治理的时候能留给设计者更多的时间。
二是成本的阻力。田先生举例说,比如一单总造价两亿元左右的工程,整体设计费用只有300万元左右。工程一般包括整个街区的夜景照明、建筑外立面改造,还包括施工费用和后期维护费用等等,商户招牌只是其中一个附带项目。每家单独制作和简单粗糙的统一制作价格差距太大。
虽然有着这些阻力,但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的部分街区在治理商户招牌的时候,开始采用了上面说到的这种遵守标准、尊重个性的原则,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委员声音:必须治理无需统一
对于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刮起的这阵统一沿街商户招牌的风潮,北京市政协常委、台盟北京市委常委陈小兵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沿街商户的牌匾标识治理整顿,这事儿我是支持的,尤其是那些又大又装得不牢靠的招牌,本身已经对公众构成了安全隐患。但是把这些商户的招牌全都搞成一模一样的,这一点就值得商榷了。这样的招牌整齐是很整齐,可是真的美观吗?我看还是呆板的多、单调的多、抹杀个性的多。”陈小兵说,除了外观的美与丑之外,统一商户招牌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的问题,这就是商户的经营。商家的招牌讲求辨识度,要让顾客一眼就认出自己,现在全都统一了,也就没有了辨识度,这也不利于商户展开经营活动。
虽然有疑虑,但陈小兵也一再强调,对招牌的治理确有必要。但如何治理,陈小兵建议:应本着“法无禁止既可行”的原则,从以下3方面设置禁区,只要在禁区之外,就允许商户自由发挥。
第一个禁区与安全有关——“有些招牌设计不合理,施工又粗糙,风一吹就掉下来,这种招牌就必须禁止!”第二个禁区则关乎边界——“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招牌醒目显眼,越大越好,结果您这招牌侵犯了别人的合法空间,那就不对了。”第三个禁区是用语———“招牌的用语当然可以自由发挥,但不能低俗,不能明显违背公序良俗。”
陈小兵认为,只要商户没有触犯到这3个禁区,使用什么招牌应该都是允许的,强制要求统一本身就是主管部门管得过多过泛,而且效果并不好。
专家解读:应该掌舵不必划桨
其实,无论是网上的声音还是日常的谈论,大家都表达了同样的疑问———这种人为划定的整齐有序真的是美吗?为什么行政主管部门总是对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东西这么热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认为:这种整齐统一的招牌是运动式治理的结果,在视觉上,显得呆板单调,也会抹杀街道的一些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另外,商家做生意追求的是招牌的辨识度,整齐划一也不利于发挥商业标识的创意。
杨宏山并不认可这种经过格式化之后的街道面貌,但他指出,一些城市长期存在城市规划执法不严问题,沿街商铺开墙打洞、私搭乱建现象突出,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整治行动,也具有“可理解的成分”。“沿街商户的牌匾标示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属于微观管理的范畴。有些店铺招牌上一个字斗大,本身也不安全;而有些商户位于居民区,招牌上全是霓虹灯,到了晚上可能出现彩光污染,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因此对于这些沿街商户的招牌,必须得有一个规范。”杨宏山说,但在很多城市,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规范也定过,不过常常滞后,不能应对实际问题;而且这些规范又多和相关领导的个人好恶挂钩,所以变动性很大,再加上对于那些违规者又总是睁眼闭眼执法不严,最终造成法不责众的效果。在他所知道的一些城市,主管部门是想把包括沿街商户开墙打洞占据公共空间、牌匾标示制作不安全、有违公序良俗等问题一次性解决,但长期执法不严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为了追求效率,只能这样一刀切。“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太多的问题,所以就采取了这种运动式管理。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一定不能变成常态化。”
“首先一定要制定规范,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城市对于沿街商户的招牌标识设置都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杨宏山强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考虑城市和街道的历史沉淀、风格特色以及沿街商户们的需求,通过集思广益,形成最大公约数。在规范之下,还要留下创意的空间,政府规定字体尺度、设置的空间规范,允许商户们在设计上发挥聪明才智,这种政府掌舵而不划桨的职能定位,有利于培育有活力的街区,打造有特色的商业街区,更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规范虽然不能总是变,但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构建新的政策议题,在集体审议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不断地对规范做出调整。”杨宏山格外强调城市规范的变化必须经由民主审议的过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而做出。
锐评:快刀斩过不止乱麻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布匹店,不只门楣要挂匾,门口还得竖旗。旗面用自家布料制成,算是最好的广告。要是两家布店恰好开在一起,光是为大旗就能引发一场暗战。先是比大小,你家旗大我家必须更大;接下来有风的时候,难免你家的旗子卷住我家的旗杆。最后有商户想出了绝招,旗杆上加装快刀一把,风吹旗动,旗掠刀锋,“刷”得一下,就能把对家的大旗斩成两段。这样的竞争时称尖刀会。
尖刀会今天说起来是故事,但如果当时当地恰好你从旗下过,那就很有可能变成事故。
商人要经营就得竞争,要竞争必须求新、求异、求露脸、求显眼,求来求去难免无所顾忌。所以对于商户们的牌匾标识,不管理是绝对不行的。别说尖刀会,就算是你家卧室正对的那家小商店把招牌换成长明不息的霓虹灯,每到后半夜你就可能被灯光晃到神经衰弱。
但问题是要怎么管?
让商户的牌匾标识都统一大小、统一颜色、统一字体、统一字号,再统一安装吗?别说商户的经营受不受影响,就算是那种呆板单调乏味枯燥的视觉效果也足以让路人反胃。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在美与丑的背后凸显出的实际上是勤和懒。
最开始是因为懒所以没有规范;接下来是因为懒,有了规范却执法不严相当于没规范;到最后问题太多不解决不行,但却千头百绪积重难返,只好用最简单最粗糙的方法一刀切过一步到位,这样最省事,但本质上还是懒。
快刀斩乱麻式的治理方式固然斩去了违法与违规,但也斩去了一座城市一条街道应有的个性趣味和积淀,斩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