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京津冀发展不起来怪北京?专家说不对 因在大江大河
时间:2019-03-18 14:02:13  来源:新浪财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表示,北京周边的京津冀地区,由于缺大江大河、大港口结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劣势。我们往往认为河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北京吸纳了资源,这观点是不对的。

  城市体系是“太阳系”还是“八爪鱼”?

  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思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现在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内部又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有上海、南京、杭州,还有三四线城市,城市群内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什么关系?核心大城市,或者说中心城市,迈向都市圈是全球的普遍规律,核心的问题是跨地区的资源配置受到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甚至省和省之间行政边界的阻碍。

  我们做一下国际比较,东京的都市圈,如果从市中心到外围,东京的左边是山,碰到城市蔓延的自然边界,这个都市圈有50公里的半径,如果往南部走,到了没有山阻碍的狭长的边界,这个半径可以达到80公里。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大约3700万,而且还在进一步的增长,日本总人口已经进入到负增长阶段了,人口仍然流向东京都和东京圈两个地方。

  看一下上海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多大,上海人口还要进一步的增长,上海完全可以和周围的城市连成一片,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住房用地。但是现在,规划是按照行政边界来的,提出减量工业建筑用地。上海从人民广场往松江只有30公里,50公里就到了昆山了,80公里已经到苏州市中心了,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没有开发的绿颜色,大量被当作农业用地保留。一方面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一方面限制住宅用地开发,结果就是高房价。

  接下来再讲个理论问题,就是城市的空间形态。为什么我们今天存在很多关于城市发展的误区呢?跟我们在中国的一些概念误解有关。我这里要提出的所谓城市体系是“太阳系”还是“八爪鱼”的问题。

  我们用这个图理解中国的城市,比如上海有一个中心城区,但是也有宝山、嘉定、青浦,我们把这称之为“太阳系”的模式。可是大家知道,如果我们把这个图放到美国或者日本,你要知道这上面的每一个圈都是一个独立的城市。但是我们中国城市的概念是一个行政管辖范围,严格来说上海不是“一个城市”。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都市圈怎么建的?比如东京圈,我称之为“八爪鱼”,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比如东京都。轨道把中心和边缘连接起来,在轨道边上建东京的蔓延区。我们为什么觉得上海、北京大,是因为我们把上海、北京管辖范围内很多个城市人口加起来,跟别的国家一个城市人口做比较,这样一比就出问题了。东京都的面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可比的概念。如果我们用可比的概念去比,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1200万,东京都的人口1300万,就知道上海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了。

  接下来看看东京的都市蔓延的情况,这个是东京内部人口的密度梯度,东京的人口密度可以两句话总结:第一,从中心向外围梯度下降;第二沿轨道交通呈八爪鱼的状态。

  都市圈和城市群,这两个概念今天在中国有混淆的。第一,城市群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都市圈的概念是以核心大都市为中心,半径在50公里左右的通勤圈。第二,城市群是铁路、公路连接,都市圈是公路、地铁(包括郊区快轨)连接。第三,城市群是内部每个城市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都市圈是中心与外围分工更明确。第四,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是多中心,都市圈内部更集聚更极化。

  看一下广州佛山。广州和佛山是天然连接在一起的,无缝对接的,是中国当下最为接近都市圈的地带。广州到佛山市中心的距离20公里左右,广州做了一个面向2035年的规划,声称自己未来人口增加500万,上海只增加50万。如果广州增加500万,即使佛山人口不变,广佛加在一起,到了2035年变成2765万(现在是2215万)。如果认真执行广州城市规划和上海城市规划,上海很快就不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虹吸效应,虹吸效应真的是很严重的问题吗?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增长非常快,其他城市的GDP增长很慢。第二条线人均GDP,广州和深圳的人均GDP增长慢于GDP总量,而所有其他的7个城市,人均GDP是快于GDP总量增长的,因为人口在流出。再强调一下,在珠三角内部虽然经济和人口都在向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集中,但是城市之间人均GDP差距在缩小,难道这不是一个好事吗?难道需要担心虹吸效应吗?有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思想负担太重,太不够解放了,没有看到经济规律而已。

  从珠三角经济集中的程度来看,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人口的规模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在过去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人均GDP的差距缩小了。珠三角地区正在出现经济集中伴随着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谁将胜出?

  我认为,京津冀地区的优势在于北京有强大的人力资源的集中和总部经济,包括接近国家的行政中心。北京人力资源的丰富,大学生的比重可以说是中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包括深圳在内没有办法比的。但北京经济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劣势,第一,缺大江大河,而且临近的大港口冬天是要结冰的。

  中国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差距?中国要全球化,制造业要发展基于港口运输的国际贸易,这点将成为长期趋势,北京周边的京津冀地区,由于缺大江大河、大港口结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劣势。我们往往认为河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北京吸纳了资源,这观点是不对的。大家做个简单的思想试验,如果把北京搬到上海来,你觉得它足以把江苏和浙江吸纳掉吗?不至于的,京津冀这块区域不行,是因为没有大江大河,且大港口结冰。

  最近一些数据体现出来,在北京控制人口政策之下,疏解的人口直接跳过京津冀地区,到了珠三角和四川。城市群内部是中心城市越集聚,对周边的带动能力越强。北京如果把自己做小了,京津冀发展更差。上海和珠三角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上海不够大,对于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带动力还不够强,相对来讲珠三角好一点。

  长三角的优势,第一,长江下游黄金水道,大吨位的轮船可以直接通达南京。全世界范围之内能够把内河当海来用的很少,长江是有得天独道的优势。第二,人口规模。第三,教育、医疗等综合优势。劣势是上海自己控制人口规模,越是控制,人口和高科技资源越往珠三角迁,这是对于长三角发展非常不利的政策。

  粤港澳的优势是什么?第一,城市之间的互补性更强,内地的城市和香港、澳门之间的城市功能互补性强。第二,以深圳为带头的创新的活力。第三,我认为广东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也是巨大的优势。劣势是不同制度所形成的边界效应,在粤港澳地区有三个关税区。另外,除香港外,相对于长三角和京津冀高等教育不够强,但近年来在快速追赶。

  这样的判断下,未来谁会胜出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如果上海醒了,我前面讲到的长三角地理优势,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少有的,长三角一定是优于粤港澳地区的。如果上海继续沉睡,将帮着珠三角和粤港澳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最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中国的其他地方会怎么样呢?

  第一,在国家层面,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第二,在区域层面,到核心大城市的距离影响周边城市发展。第三,在城市内部,到老城区中心城区的距离影响边缘的新城的发展。

  先看一下国家层面,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和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越离大港口远,经济增长率的速率越下来。在大港口500公里以外的其他地方,基本上就是一条平的线了,但是在中国产生了一个次中心,就是在重庆、成都、西安一线。这是国家层面区位的作用,也就是经济进一步的向粤港澳和长三角中心城市附近集中,而且向外呈梯度,这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把尺度降低一个维度,到区域面层。我选了中国14个大的中心城市,看每一个城市到这14个城市最短的距离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经济增长率会下来。我们做的中小城市发展的战略,以及小城镇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是不需要,而是说,城市一定是有体系的,要有大中小到小城镇的体系,同样小城镇,越靠近中心大城市活力越强,因为它的经济发展要靠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把尺度再放低一点,到城市层面。前些年中国建了很多的新城,中国今天新城的建设在全国都铺开了。中国的新城建设平均的面积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平均规划人口达到42.5万人口,这在国外是中等以上甚至大城市的概念。

  很多的新城建设距离老城平均25公里,而作为参照,在上海,从人民广场到松江只有30公里。我的研究发现,新城到老城的距离越远,人口密度越低,这个地方的债务-GDP的比率越高,因为这个比例是投入产出关系,债务是投入,建新城要有投入,但是没有足够的产出,没有享受到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这个债务-GDP比例就会提高。

  总结

  如果中国真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将迈向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

  国家层面,我认为由于到沿海大港口、大城市距离重要的,国家战略正转向“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过程。区域层面,向城市群迈进,粤港澳和长三角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至于谁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怎么做。城市内部,核心大城市一定要建成都市圈,在中国最大的几个城市,可能都会往50、60,甚至80公里的半径蔓延。

  国家已经启动了中心城市战略,在中国选择了9个城市成为中心城市,这9个中心城市的功能又不一样,量级也是有差别的。上海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房价问题、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这个城市如果要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供应的话,就没有办法发展,也没有办法承担国家发展和长三角的带头的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已经启动了,对于投资这块来讲,我建议大家更加多的关注轨道交通线(或者潜在的还没有建起来的轨道交通线)和行政边界的交叉点,因为我觉得那个地方是价值的洼地。

  (本文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在中泰证券研究所2019年春季策略会上的演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