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产业部城镇化处处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顾问
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出台。世界级、航母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航。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实现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深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以提升三地竞争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意义。
在回归祖国以后,香港、澳门的经济突飞猛进,中国大陆的经济也一路高歌。同时,大陆和港澳的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更加凸显,迫切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宏观协调,推动中国东南沿海这一经济最为活跃的板块尽快实现整体的竞争力提升。在这个背景下,广东9个城市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事宜提上议程,也就有着经济内在的迫切要求。
这个协议的签署,如同粤港澳三地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实现了“桃园三结义”,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可以大幅度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新的方式参与全球化经济。这个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提升发展,长远来看,对于优化整个亚洲和亚太地区经济版图都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回归已经20年,其经济不仅没有像国外一些人士预言的那样崩溃,反而在内地的强力支持下顺利度过了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并更加强劲。《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1997年到2016年间,香港实现了年均3.4%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年均2%的增长速度。这个成绩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大陆经济的突飞猛进。同时,数据表明,在过去将近10年中,在世界四大湾区——纽约、东京、旧金山和粤港澳中,粤港澳的经济增速为年均7.6%左右,而其他几个湾区则为年均3%左右,而且粤港澳湾区的经济总量在四大湾区中跃居第二,与排名第一的纽约湾区相差无几。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核心—腹地”的关系,也能得知这一信息:港澳的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得益于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地,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港澳“超级联系人”这一角色的发展。
进一步讲,签署这个协议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经济角色在发生变化:20年前,香港一地的GDP占全国的20%;2016年年底,粤港澳三地的GDP总和占全国的12%左右。在这种形势下,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地已经成为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有研究认为,纽约、东京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以金融、产业和科技为主要特征,那么,在粤港澳湾区,香港、广州和深圳分别具备了上述特征。这种混合型产业板块状的区域经济结构使得各个板块的市场成熟程度、对接国际市场的能力、产业和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管理规则都不同,这就要求在很多方面需要制定一个国家级框架协议予以协调,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这同“田忌赛马”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一样:不在于单个元素是最好的,而在于合理搭配,优化总体配置,突出比较优势。这样,一个区域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来看,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要有一个或几个世界级的核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已经实现了,广州和深圳也正在实现。但是,在城市群里,仅有强有力的核心城市是不够的,如果核心城市发挥不出辐射作用带动周边腹地的发展,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就不能优势互补,就如同没有军纪的军队,即使有精兵强将也会打败仗。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粤港澳湾区的一些问题在阻碍三地实现优势互补,甚至在国际竞争中,三地因内耗降低了整体的竞争力。比如区域内交通、产业雷同、关税管理、产业投资目录管理、跨境人员流动、海港、空港的协调等问题,以及对外合作中避免恶性竞争而建立一个合作平台的问题……这些都亟待回答和破解。
一方面,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造成的。香港金融业发达,已经占到了GDP的18%,但是其制造业比较弱,目前也没有出现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制造业产品,这就引出了很多中低端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澳门以博彩旅游业为支撑;广东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对国际市场更为熟悉,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标准更高的平台。香港是全球经济最自由的港口城市,具备发挥这个平台的窗口作用的优势: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香港成为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瑞士和美国分列第二、三位。一贯良好的商业环境是香港竞争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报告说,香港是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到中国内地、与内地企业连结全球资本市场的途径。也就是说,这个框架协议就是要把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就是要把香港、广州和深圳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
在上述六大重点中,有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就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这是区域协同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并与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和创新相呼应。
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建设实施上,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简化为“一二三三四”战略。“一”是以构建一个大市场为突破,在人员、投资、产业等方面采用更加一致的标准,在一个更为合理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关境的一体化进程,提高贸易和投资的效率;“二”是在创新和开放等两个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把国内外最好的创新资源整合好,加上大陆这个大市场和经济腹地,将粤港澳打造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中心,同时,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上加大合作,利用好香港这个世界上最自由的港口城市,在外国资本和产业“引进来”与中国资本和产业“走出去”上,更好发挥作用;“三三”是指“三核三线”,也就是在空间和平台上要用好和打造好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以及广州—佛山等三个核心板块,并沿着东岸、西岸和沿海三条线展开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四”是在用好“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的概念下,加上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由贸易区片区与香港和澳门更好地对接,展开合作。
三地的合作,关键是要在一个大市场的语境下合作,如果在三地合作中,以香港的营商环境为标杆,共建市场对接,实现资本、产业、技术、人才在市场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流动,继而能在创新能力、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等制度型创新方面深入推进的话,一个超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湾区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