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探路“一流治理”,城市如何由“管”到“治”
时间:2019-01-28 20:43:03  来源:小康  作者:尤蕾 

  “就像人的健康程度需要有许多重要指标来描述一样,城市这个‘大身体’也应该用指标来衡量,如果只是很简单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做一些考虑,就去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显然是有些粗糙、有点武断了。”

  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对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给出的寄语。2018年末,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召开,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98个)被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量化评价。

  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列前三位,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报告不仅是评价,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

  当下,城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细胞,正逐渐进入现代化管理时代。未来的前进方向何在?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强调,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小到背街小巷的治理,大到城市功能区规划,再到全面治污、治堵,其总原则都离不开“一流治理”,具体落脚点就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各地在探路“一流治理”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近日,《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深入一些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

  在江苏省溧阳市,从新桥村和松岭村的先行试点,到如今覆盖全市所有175个行政村,百姓议事堂已经成为当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的“草药方”、基层民主法治的“阳光房”。除了广受赞誉的百姓议事堂基层治理模式,溧阳还在努力打造“溧即办”品牌,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井村里,则藏着一个“数字大脑”,统管着村里方方面面的数据。线上“三公开”,村民随时随地可查账,健康数据库成为了全村的“智慧医生”,通过建设“智慧高井”大数据平台,高井村在社会治理工作上走出了一条效果显著的特色之路。

  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从“乌镇管家”到“警社大联盟”,乌镇不断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着有益的尝试。曾以“全民参与”声名远播的“乌镇管家”诞生于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前,现已发展壮大为一支4000余人的队伍。2018年10月,“乌镇管家”迎来了它的升级版。在“乌镇管家”队伍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乌镇派出所成立了“警社大联盟”,既充实了社会“自治”队伍,也弥补了过去“乌镇管家”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空白。

  在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核心无疑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参与者”“建设者”,让“他们”成为“我们”,形成价值趋同、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城市在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前进的同时,该如何破解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的权责脱节等难题呢?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讲到“要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一批城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郭声琨还提出,下一步将继续推广“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不见面审批”等措施,推动公共服务个性化、全时化、定制化,并将打造矛盾风险防控新模式,从源头上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未来,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还需要在个性、全时、定制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城市如何由“管”到“治”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参与者”“建设者”,让“他们”成为“我们”,形成价值趋同、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早在春秋时代,老子提出的“政善治,事善能”就表达了国家“善治”的境界与观念。从“管”到“治”已经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治理”9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则至少23次提到了“治理”一词。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城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细胞,正逐渐进入现代化治理时代。

  “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是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于一体的庞大载体,城市治理现代化,无疑是推动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虽有一字之差,但本质都是处理城市与市民的关系。然而,恰恰是这一字之变,却折射出了城市与市民之间关系的大变化与时代的进步。

  何为现代化城市治理?对此,原秦皇岛市社科联主席卢爱兵认为,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主要包括:政府、公共机构、组织和个人要形成“我们”的理念;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理念;要体现提高市民素质和增加人民福祉的理念。

  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内涵之一“我们”这个理念,实际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相吻合。千年古镇乌镇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机,培养了一支数千人的“乌镇管家”队伍,既充分发挥了本地人熟悉环境的优势,又有效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让社会治理更加完善有效。与其异曲同工的是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在推进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时设置“管理街长”,让群众作为环境监督员参与整治。

  以小窥大。显然,与主体一元化为特征的管理相比,治理的主体除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还切实考虑到了居民的现实需求与作用,更为多元。当然,除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民众之外,社会组织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各地社会组织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尝试,逐渐探索出诸多地方样本。广东省汕头市研究探索成立“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此构建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整合社区社会资源,拓宽社会参与社区治理渠道。湖北省积极推动社区公益创投活动,并由城市社区逐步向农村拓展,不断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城乡居民自治,探索出一种融入式“三社联动”机制。

  对此,卢爱兵提到,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要体现平等和尊重的主体价值观,要广泛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倾听群众声音,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参与者”“建设者”,让“他们”成为“我们”,形成价值趋同、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新技术给治理插上“翅膀”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现代科技成果融入城市治理之中是应有之义。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目标,当然,也是科技带给人们的红利。近年来,各地依托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造智慧城市,就是科技在城市现代化治理升级中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将从“找政府办事”走向“政府主动服务”的新时代。

  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加强“互联网+政务”建设部署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多地陆续推出了政务APP、新媒体、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微信服务、便民服务终端、小程序等多种应用模式,覆盖了城市管理、公安、审批、信用、交通、金融、社保医保、教育、税务、国土、就业创业、商事服务、居住等多个领域。

  作为先试先行的社会治理创新样本,浙江省衢州市的做法特别亮眼。衢州提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做深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党建+基层治理”两大文章,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支撑”,着力构建以“四大五加”(大党建统领、大联动治理、大数据应用、大融合推进,“网络+网格”“线上+线下”“制度+技术”“公转+自转”“共性+个性”)为主要内容的体系架构和“主”字型运行架构,加快形成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齐抓”、共建共治共享“三共并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放眼全国,辽宁省沈阳市推出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广东省深圳市确定了智能交通总体框架,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建设“智慧公安”,贵州省贵阳市设置政务服务网企业及个人专属网页平台,上海市徐汇区推出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福建省厦门市推出“家住厦门”智慧小区共治平台……都在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对于时下流行的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王露曾经发表过题为《大数据推动城市治理变革 塑造城市美好未来》的演讲,其中提到“运用大数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潜力无限”,在王露看来,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内容,极大提升政府整体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北京市朝阳区高井村就利用“智慧高井”大数据平台走出了社会治理的特色之路。“智慧高井”大数据平台中有一个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板块——“健康高井”,实现了村民历年健康体检数据的全面分析,可供村民随时查看。浙江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创建了首个省级商务信用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浙江省商务信用公众服务平台。

  随着城镇化的过程加快,一个“城市中国”时代正在到来。正是因为快速城市化,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多,给城市治理带来诸多现实困境。正如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周红云所说,当前城市治理现状主要表现为——在城市治理主体上,社会发育不足、城乡主体发展不均衡;在城市治理结构上,政府强、市场和社会力量弱;在城市治理方式上,行政强、法治弱、参与少。

  周红云认为,城市治理的未来趋势要注重价值引领,让城市更美好。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城市权力从“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城市管理不只是政府的职能,市场、社会都要参与进来。改变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刚性向柔性管理转变,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要加强法治,从行政主导向依法治理转变。

  现代城市的治理必须是依法治理,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依旧是现代城市治理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这也是不少城市屡屡提出精准治理的原因之一。城市治理拿出“绣花”的功夫进行精细化科学治理,实现城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从而使城市服务与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精准对接,让人们享有更多获得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