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中国地图,特殊的四川盆地呈现眼前。在地貌上,它呈东北向西南走势,边缘由一系列高大山脉所环峙,四周无缺,是名副其实的椭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一起构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太极天眼”。四川盆地囊括了四川和重庆的主体区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是现代产业的集聚地。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48号),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总体空间布局是“双核五带”。川渝联手共同打造“中国产业盆地”,是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四川盆地变西部高地的空前机遇,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特殊盆地决定成渝经济区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作为中国第三大盆地,四川盆地是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开发最早的盆地,因为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四川盆地又成为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地形上,四川盆地是菱形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东接湘鄂西山地,北靠大巴山,南连云贵高原,广元、雅安、叙永、云阳是这个菱形的四顶点。地质上,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红层盆地,盆周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再经风化生成紫色土壤,成为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内质上,四川盆地是最富饶盆地,准噶尔盆地一半是沙漠,塔里木盆地全是沙漠,柴达木盆地是荒漠,唯独四川盆地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生命之盆”。蜀相诸葛亮曾赞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历史上,四川盆地不仅历经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演变,也曾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南北丝绸之路、蜀布之路、茶马古道、千里栈道,就是铁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就惊异地发现“蜀布”、“邛竹枝”等产自四川盆地的商品。早在北宋时期,成都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比欧洲使用钞票还早600多年。唐宋时成都(益州)是与扬州并称的最大都市,有“扬一益二”之说。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战略上,四川盆地是通达枢纽,从全国来看,它作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末端结点,向东承接华南华中、东部中部;作为中国的地理中心,衔接西南西北,进藏的门户;从全球来看,它距离西太平洋(中国东海岸)1600公里,距离南太平洋(中国南海岸)1000公里,距离印度洋(孟加拉湾)1600公里,下连东南亚,上牵欧亚大陆,是东盟——中国——欧洲各国的重要通道。
特殊盆地决定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打造“中国产业盆地”,关键在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 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镇分布密集。拥有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6个,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交通体系完整。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这些决定了四川盆地要打造“中国产业盆地”,成渝经济区要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路径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特色在打造一批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核心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油气化工、航天航空、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
特殊盆地决定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发展模式。打造“中国产业盆地”,根本在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发展模式。成都和重庆不仅是四川盆地内两个特大城市群,也是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依托,更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核”。目标在于,充分发挥“双核”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强重庆、成都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重点在于,打造重庆发展核心和成都发展核心,重庆重在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成都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途径在于,发展“五带”,包括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即沿长江发展带,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即成绵乐发展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即成内渝发展带,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即成南(遂)渝发展带,建成盆地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即渝广达发展带。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五带”总体空间布局,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天杯模型”,东连珠三角经济区。效果在于,形成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带动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在于,川渝密切合作,四川和重庆行政上是两个省市,经济上都是盆地里的一个整体区域,合则两利,争则两伤,是这精彩的“双城记”。双城又相当于汽车的两个轮子,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就会更稳更快。世界上的双城发展事实也证明,双城都比单城发展得快。从椭圆视角看,成渝经济区是一个椭圆经济区域,成都和重庆分别是两个焦点,双焦点揭示川渝不再争论,将变“拔河效应”为“相扑(抱团)效应”,变“塌陷效应”为“尖凸效应”。
特殊盆地将建设成中国西部产业高地。打造“中国产业盆地”,出路在建成中国西部产业高地。从地形上看,四川盆地的独特之处在于是中国西部经济的“天眼”,是中国“西部雄鹰”的立足点,与塔里木盆地一起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太极图的两个“鱼眼”。而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因此中国的西部高地也是世界的高地。进入青藏高原,成都是入口、是天梯、是驿站、是营地,所以把四川盆地打造成“产业盆地”,就是建设中国西部的产业高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第一位就是要建设产业高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也明确了一二三次产业发展定位,其中农业4类20多个基地,工业8类50余个主导产业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6类“两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一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会展中心)、一目的地(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配套10余项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区域性地方银行上市、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扶持发展创业基金、数据结算处理中心、证券场外交易市场、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大宗商品的远期期货交易市场等等,鼓励军民技术融合创新。初步统计,成渝经济区涉及的重大项目百余个,重大政策50多个。作为建设中国西部产业高地的风向标,目前,英业达把重庆作为其全球第二个基地,广达把重庆作为其第三基地,全球每两台电脑所用CPU中就有一台“成都造”;今年下半年,全球2/3的iPad,都将是成都制造;明后年,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可能出自重庆。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四川盆地就将成为“世界电子盆”,成渝经济区就是国际著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中国产业盆地”正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