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添广厦泽被千家万户 惠民生迈向住有所居
时间:2011-05-30 11:45:21  来源:中国建设报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山东省烟台市探索构建起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主,多层次、全覆盖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自2003年以来,烟台市政府仅在市中心区就已投入60多亿元,启动建设了14个住房保障项目,建设保障性住房95.47万平方米,惠及群众达13623人。

政府主导:“锦绣”之花成片绽放

烟台市自2003年起停止福利分房,逐步推行住房市场化,拥有自有产权住房家庭大幅增多,市民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工业和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产生了对城市土地和住房供应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地价和房价的上涨,超越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支付能力。面对这一实际,烟台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从2003年起下大力气抓住房保障,通过政府划拨土地,统一规划、统筹组织、集中建设,一个又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陆续建成,一批又一批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住房保障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政府主导保障房项目的“开山之作”――锦绣新城,历时5年时间,分4期在城区西部矗立起一座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居住区。特别是小区的建立、群众的入住,为整个区片增添了人气、带来了商机,昔日杂乱无章的城郊地带,逐步发展成为繁华的城市功能区。

作为政府主导保障房项目的“典范之作”――锦绣新天地,位于烟台市中心区南部新城中心地段,总投资约13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保障性住房6600余套,创造了该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规模、供应房源数量、配套设施数量等多项第一,被誉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新天地”。整个项目户型多样、大小适中,小区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周边学校、医院、商场、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建成后将成为该市经济适用住房乃至商品房开发的典范。

分散配建:“联动”之举兼顾多需

随着政府主导、大规模集中建设保障房的不断推进,用地指标紧张、资金投入压力大等难题也凸现出来。“市中心区很难找到大规模集中连片的土地,即使有也不可能是净地,拆迁安置成本过高,会影响到后续的保障性住房价格。”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邹长清介绍。由于集中建经济适用房位置单一,申购者没有选择余地,不少人受工作、交通等因素影响,不得不放弃申购。

为了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应,优化保障性住房区域布局,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研究制定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新方案――像在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划出房子安置拆迁户一样,将经济适用房也按一定比例安排在商品房小区内,开创了被称为“商品房和经适房的联动建设”的新模式。这些配建项目分布在烟台市中心区不同区域,极大地畅通了保障性房源供应渠道,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多层次需求。2007年以来,他们在3个项目中已经配建并供应经济适用住房884套、近7万平方米。另外,市中心区还有6个配建项目正在建设中,可提供保障性住房26万平方米。

提标扩面:“惠民”之策应保尽保

坚持为民办实事,更重要的是将实事办好。为有的放矢地开展供应工作,该市创新建立了住房困难家庭申报登记制度,提前为每户家庭建立基础档案和数据库,详细记录家庭成员数量、年龄、落户时间、收入及住房困难程度等信息。2008、2009两个年度,该市中心区共为1.3万余户家庭建立了档案。通过实施这项制度,摸清了住房困难户底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提供了直接依据。

信息数据库建立以来,烟台市中心区先后组织了6个批次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累计为12831户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该市为很多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这引起了接近保障线的非保障群体的关注,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的问题摆上了日程。在多方考察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12月,烟台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将申请廉租住房家庭的收入标准调整为人均年收入低于10500元,将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收入标准调整为人均年收入低于18000元。低收入标准的适时调整,使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烟台市围绕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从去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综合平衡、管理规范、严格监管”的原则,预计2011年建设筹集6000套,约占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的50%左右,力争通过解决“夹心层”问题,逐步实现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