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有态度的消费不是你们眼里的“消费降级”
时间:2018-04-25 14:34: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钟的 
      下午茶没有了,当减肥;出门公交+共享单车,再也不任性地打出租车了;新出的苹果手机也没买,旧的还能凑合……网上流行的最新说法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消费降级了。

      还没有成功升级就走上了降级之路,看到这样的消息,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到些许沮丧。究竟是这届年轻人不行,还是市场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

      似是而非的结论,更多的是在挑拨人们的情绪。人们从“坏消息”中收获刺激,收获“怼”的快感,却很少认真思考表象的喧哗与浮躁背后,究竟有几分是真,几分夸大。所谓“消费降级”的说辞也是如此,在某些方面控制支出,怎么就成了消费水平不行的罪状?

      很多人理解消费存在这样的误区:凡是高消费就是升级的,凡是低消费就是降级了。房价越炒越高,就是中国人的消费升级;日用品越来越便宜,就是消费水平下降——按照这般逻辑,满眼土豪金才是消费市场追求的方向,中国游客应该买光几个欧洲的奢侈品店才是。

      非也。评价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不能以与价格挂钩的消费能力为标准。与消费水平相对应的是消费态度,所谓消费降级,其实是经过了这些年补偿性的消费欲望的释放以后,大家的消费更加务实了,也更加有态度了。

      共享单车就体现了消费态度。几公里路程,坐公交车等待时间太长,打出租车既浪费又让司机不满意,不如自己骑车。这批年轻人是健康和环保理念的原生一族,担心城市雾霾,担心未来的身体,他们不是消费能力跟不上,而是消费观念产生了转折。

      名牌服装店不再受宠,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花大钱买个标签没有必要,穿着只要舒服就好。这代青年眼中的大众偶像,无外乎是在互联网产业叱咤风云的IT大佬。人们发现,大佬们穿衣服都单调得令人发指——已过世的乔布斯“乔帮主”一套相同款式的衣服穿了13年,依然让“斜杠青年”对他的品位佩服得五体投地。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这样总结人类的消费:“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这个系统性的符号编码引导、生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它使我们不断去消费自我预期的那个形象。”这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变了,本质上是他们自我预期的形象变了。

      上一代人,讲究的是赚多少钱,匹配怎样的消费,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这代年轻人,不管自己赚多少钱,消费只冲着满足消费理念的目标。一边有人说“隐形贫困人口”,一边又嚷嚷着“消费降级”,其实并不矛盾。“隐形贫困人口”不会大手大脚地透支自己的未来,“消费降级”的年轻人也不会在居住、精神需求等他们视之为核心生活价值的方面随意糊弄,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其实是一类人。

      北京海淀后厂村的年轻人收入水平都不差,结果他们普遍背着学校里的背包、穿运动鞋上下班,谁也没觉得这跟收入体面的IT工作有多少违和感。无论是夜里赶稿的小编,还是身家上千万元的大佬,单从外观看是没有多少辨识度的,这显然跟消费能力不是一码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阶层差异依旧长期存在,但差异未必要体现在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指标上。社会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于一些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是低门槛又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这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在某些新兴领域,这届年轻人的消费水平一点也不差。比如,年轻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加强了,看电影、出国旅游成为常态;对健康的投资也深谋远虑,花在健身房的支出多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早早买起了金额不菲的重疾险。他们看到了消费市场为自己提供的额外保障,也富有远见地认清了过度消费的局限。

      共享经济的出现,互联网经济降低的流通成本,制造了所谓“消费降级”的概念。其实,消费归根结底不能停留在对于物质的满足上,让自己的每一笔消费更有价值,才是提升消费水平的真实指向。年轻人历来是市场的风向标,是消费观念的引导者,大家的消费更有态度了,未尝不是一个好趋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