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共事务岂是抛开民意的独行侠
时间:2011-05-20 09:25:21  来源:光明观察 

2011年5月,一份签发于2008年10月19日但迄今尚未正式公开的市政府文件引发了广州市民、学者、官员及媒体的热议。这份刚刚通过非正常渠道曝光的穗府【2008】39号文件(以下简称“39号文”)“偷偷摸摸”地将广州城市建设诸项目特许给了几大集团经营,涉及民生各方面却“事先不征求意见,事后不公开”,更有培植“垄断”之嫌。

将公共服务转包企业、并将之掩藏而未公布,在公权谦卑成为主流意识的当下,显得别具深意。真要说起来,将公共服务转包企业算不上大罪,因为公用事业的改革,在当下面临着这样的争论:一个是私有化,一个是保持国有化。将垃圾处理转包企业也算一项有益的尝试。问题是,实际情况与设想相出入,让有益的探索异化为“镜花水月”,公共产品不再服务于公众,转而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

体制改革为何会异化?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值得考虑:一是作为改革尝试的纲领文件的39号文一直深掩不出,只把背影展示,有人或知它的存在,却无从查出它在何处,俨然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二是获得“垄断经营权”的国有公司并不直接参与运作,与一家私企合作再次转包,经过五马倒六羊经营权再次回到自己手中,而这些都不曾公示——所有一切都运行于地下,该被公示的没有公示,该听证的不曾听证。问题是,关于公共产品的最终受益人,民众怎么可能置身世外而任公权和企业单方面达成协议。

公共政策必然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而不充分的博弈最后只会让政策异化。没经过博弈的政策的实施必然需要依靠公权的强制性,强制则往往容易民意反弹。39号文件的秘密潜行,不可避免地调逗了民意的神经:一者,在公共服务领域,公众必然的知情权被弱化,选择性公示让公众不能尽可能掌握信息;二者,因为潜水的缘故,监管很容易被弱化或失语,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那么有可能会采用各种方法获利却无法钳制。更严重的是,企业不择手段的获利方式也可能置财政白白流失。公共服务的买单者必然是政府财政,但要知道,政府财政来源于税收,作为纳税人怎么可能不对财政使用予以监督?

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并非民意纠结于39号文件中城市垃圾该不该由企业来运作,而是想知道政府为何会出台如此的规章,这一规章是否符合民众权益,想看看是否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是否可以容忍民意喧嚣、却独独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民意早已厌倦各种莫民奇妙的“被动”之举,被知情、被幸福、被高工资、被就业,也诟病无知无觉间为各种公共政策的失误买单,既要买单就必须参与其中,论证公共政策、服务是否可行,必须与公权进行充分的博弈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

公共事业不独是政府说了算,接受公共服务的民众更应该发出声音。公众对于这样一种改革肯定是要有知情权的,并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因为这些关系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公共事务改革必须公开、征求民意。公民社会在成长,我们正在或已经摆脱了“自己的事别人做主”的时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