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毒地修复,污染者当承担“无限责任”
时间:2017-07-20 09:30:34  来源:新京报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简称《草案》)通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分组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建议,把《草案》第三条中规定的“污染担责”改为“损害担责”。

    “污染担责”和“损害担责”,虽然只有两字的差异,但是内涵却大不同。“污染担责”又被称为“污染者付费”,这样的“担责”大多是一次性的“给付”,只对污染承担有限责任,治污之后若有后遗症,无法进行责任追溯。

    而“损害担责”则意味着一种无限责任:一块被污染的土地,无论已经几易其手,无论年代多久远,这块土地的污染治理都应由污染者承担,必要时还要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相对于“污染担责”,“损害担责”适用的范围更明确,污染主体及责任承担形式也大为扩展。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强调“损害担责”,无疑有着现实意义。事实上,国内发生的多起毒地事件中,污染者的责任并未得到彻底的追究。2014年,原武汉农药厂所在的汉阳赫山的一地块,农药厂搬走后,为修复这个地块,政府前前后后花了4个亿,钱基本上由财政承担。

    土地转让,不能连带治污责任也一同“转让”了,工业企业或搬迁或关闭时,应当通过相关强制程序,对该地块污染情况进行排查和评估,查清污染含量、种类及其来源,最终对污染地块作出责任认定,明确相应的费用分担机制。在这种“损害担责”的机制下,才能避免土地带毒流转,让污染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不能让地方政府盲目兜底。

    而对于污染者无力担责,如企业破产倒闭,以及许多历史遗留的污染,通过污染者“损害担责”,显然无法完成污染土地的治理。这时才有必要让政府承担起“兜底人”的责任。对此,《草案》要求,不仅各地要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土壤治污,国家还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设立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长,投入大,如之前被曝光的河北污水渗坑,一个渗坑的治理就要几千万,作为地方财政是难以负担的,设立专门的防治基金确有必要。而解决基金“钱从何来”并不困难,可从每年的排污收费及污染罚金,以及土地出让金中抽取一定的比例。

    在政府兜底之外,以市场化思维,鼓励企业参与土壤治污,也不可或缺。《草案》提出,国家采取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土壤治污。政府可以考虑给治理者提供土地和相关政策,以企业的力量实现污染治理,来减轻财政负担。

    土壤污染的治理,责任和资金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草案》提供的解决思路——污染者负责、政府兜底、社会参与,是多元化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在此也期待,污染者“无限责任”和政府非盲目兜底的指向也能嵌入其中,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更足动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