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存在和健康发展的象征。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总让人不断反思、探索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痛”、“口腹之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在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上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是成效不甚显著。究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是没有搞清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往往只是就生态环境来论生态环境,就发展来论发展,把生态环境与发展看做两件事、两张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结果与原因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科学、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自然在于抛弃传统野蛮的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克服了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真正找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病根”,开出了“良方”。
就内容来说,绿色发展包括结果、过程、保障三个层次:在发展结果上注重生态环境的末端治理和修复;在发展过程上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在发展保障上有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制度体制来保驾护航。这三个层次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发展过程、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决定发展结果的绿色化,发展保障的绿色化又决定发展方式、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绿色化。发展方式、发展过程、发展保障的绿色化是“关节”和“经脉”。只有“关节开解”,才“以利屈伸”;只有“打通经脉”,才“运行真气”。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开解关节”“打通经络”需要三招:“绿化空间”“绿化经济”“绿化制度”。
国土布局的绿色化是实施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对有限的国土空间根据自然条件和属性进行分门别类,以确定其主体功能和开发方式,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样,各主体功能区间就可以实现错位发展,破解“无工不富”的发展难题,抛弃“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传统发展模式,废除“村村发展集体经济”“镇镇考核财政收入”的考核办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就可以卸下财政和工业考核的“紧箍咒”。当然,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经济和产业的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活动导致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还在于使经济绿色化。以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现在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和“绿色引擎”,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产业,只有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才能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主要载体。
制度体制的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坚强堡垒。当前,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绿色发展的问题,比如:“小马拉大车”,生态环保机构权责对称现象;“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通过缴纳罚款“漂白”污染行为等。对此,必须加快完善相应的制度体制,整合相关职能机构,细化绿色发展指标,强化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推动区域协同和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形成绿色发展的坚强保障。(作者:孙要良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