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对罕见的沙尘暴,要倾听吐槽声
时间:2017-05-05 09:13:49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胡印斌 

久违的“吃土”的感觉来了:眼前是一派苍黄的景象,城市的高楼就像隐约的丛林,而微信上满满的是对沙尘暴的吐槽。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明天就立夏了,今天却迎来了今春最强的沙尘暴。东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能见度明显下降,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全市绝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均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严重的超过2000

气象部门称,本次沙尘天气持续一天,傍晚前后逐渐减弱结束。而专家则安慰民众,与此前相比,近年来全国沙尘呈现递减趋势,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沙尘暴天气过程均不超过2次,2015年仅有1次,为近年来最少。然后又说,最近10年,由于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沙源地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似乎此处应该有掌声。

数据当然没错,不过,好像哪儿哪儿有些不对。对了,这好像不是说沙尘暴的节奏,而是自我表扬治理效果的“画风”啊。

公众本该享受“春和景明”,不意却一早在上班路上“吃土”,这个当口一味谈“递减”、“改善”并不适合。难道还要让人们一边艰难地呼吸,满嘴细细咀嚼细颗粒,品味PM10PM2.5的差别;一边“感恩”近年来治理成就吗?

实际上,类似的“体感差异”并不鲜见。雾霾来了,个别官员、专家不去讲治理、讲问题,却在成绩上大费笔墨,无非是“这已经好多了”、“总体趋势向好”云云。即便老百姓纷纷吐槽,还兀自罗列一堆数据以佐证环境的“向好”。这样的逻辑令人诧异,为啥不能多一些体贴呢?空气究竟怎么样,大街上溜一圈便知,为啥一定要说那么多的“趋势”呢?

人们当然无意否定中国这些年治理沙尘暴的成绩,而且我也有切身体会,与小时候动辄天地苍黄、漠漠漫漫相比,现在的沙尘暴确实少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应该满足地呼吸着当下沙尘暴与雾霾混搭的污浊空气,嘴角流露出“昔不如今”的微笑。何况,即便是专家宣称的“三北防护林”和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据媒体报道,也有老化以及人为破坏的现象,这些与今天的沙尘暴有关联吗?

既要治霾,也要治沙。这回是“罕见”沙尘暴来了,哪怕“罕见”的背后是近年来的治理成绩,也不该弄成“表扬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