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规划要大胆留白,紧凑的城市才充满乐趣
时间:2017-03-17 09:38:14  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作者:李津逵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当前,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城乡统筹”,都是将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其周边的乡村的规划建设联系起来,在大都市圈内,节约用地的方式就是在充分的基础设施供给下,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加开发强度,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空间的潜力;同时,为乡村地带留出生态和自然的空间。

    例如美国丹佛大都会区域的地方政府联席会议DRCOG,为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纳税人节省钱和资源,在其56成员之中经过了五年激烈辩论之后,1997年制定的《大都会愿景2035》中提出,在2020年前要在730平方英里的城市发展边界内,增加至少10%的开发密度。这样的密度增加不会平铺到全域,可以想见在局部地方——假如是10%的地方调整密度的话——密度会翻番。

    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带,则恰恰相反,需要通过提高人均用地规模、控制人口密度来减少总人口。例如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镇维也纳,新建小区内的每座独栋建筑,少于三间卧室的,宅基地可以在1.5英亩,超过四间卧室,宅基地必须拥有2英亩。这就使得乡居地带的人口密度受到控制,使得生态环境保持一种高质量。

    这样,城市与乡村就如“君子和而不同”,形成开发密度的强烈反差。在同样的现代化水平例如电话电视、给排水、英特网等等基础设施之下,城乡的空间形态形成鲜明的反差。少数的城市区域里集中居住、集中生产,各种污染集中处理、集中排放;广大的乡村地带,人口少、人类活动压力轻、无论是自然界植物还是动物的生态多样性都能够得以保存,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城乡发展空间模式。

    反向规划,大胆留白

    美国东海岸都市带的郊区应当在新泽西。新泽西地处纽约与费城共同的郊区,是花园之州、高教之州、研发之州、制造之州,但是她打出的名片只有一张——花园之州。其西敏瑟市的市长是一位华人。他对于该市的区位、交通、生态资源有充分认识,其城市经营策略非常清晰:营造环境吸引大企业——吸引大企业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居民税赋——积聚政府财力收购土地——政府收地保留不开发——更多的生态保留用地提升环境质量。

    珠三角城市群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其特点是:工业的重型化、产业的服务化和轨道交通引领的同城化。结果是:指挥越来越集中,制造越来越分散,服务业展开争夺战。

    珠三角地处郊区的是东莞和顺德。这两地近十年来回顾一下空间策略,最重要的经验,按照综合开发研究院龙隆的说法,就是“留白”:东莞的松山湖一次统征72平方公里,高水平规划建设,其中已引进大学和高档住区,未来会是什么功能目前可能说不清,但是留白就为未来留足了空间;顺德东部28平方公里尽管没有修建高水准基础设施,但也是政府强力控制,否则任由村镇发展低水平的工业区,很快就会铺满。

    可见,留白才能节地,留白才能为明天营造宜居的环境。

    公交优先,紧凑集中

    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不可能承受美国式的郊区化,在汽车时代来临的时候一定要防止重蹈美国二战后郊区化的大潮。因此建设紧凑型城市迫在眉睫。二战之后的五十年中,美国人口翻了一番,汽车拥有量则翻了两番。1945年买票乘车的乘客为190亿人次,1975年跌落到56亿人次,1992年恢复到85亿人次。据统计,1990年全美73%的人上下班独自驾车。乘坐地铁、汽车等公共交通的不足6%(利维《现代城市规划》)。

    以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供给支撑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在有限的城市区域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这应当是中国城市化中的国策。公交优先不一定依赖地铁等高额基础设施投资,在巴西库里蒂巴和中国北京都已成功地运行的BRT,是发展中国家大容量公交的有效方式。

    大容量的公交之下,城市的开发强度就一定要跟上来。印尼的雅加达,每平方公里1.5万人,韩国的首尔每平方公里2万人。纽约在工业化高峰时期,工人居住区的密度曾达到每平方公里50万人!深圳的城中村,每平方公里超过了10万人,在中国西南三峡库区的一个县城,每平方公里近4万人。因此,目前城市规划标准中大城市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标准太过浪费,太脱离国情。

    我们在制定城市法定图则的时候,惯于压容积率,惯于让路边的建筑退红线,这种奢侈的规划方式造成的是空间的浪费,提高了城市的门槛,把更多的人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对于这种长期以来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国情和城市的魅力都需要紧凑型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容纳更多的人在城市中幸福而快乐地生活与工作。

    密织路网,打造街区

    武汉人最愿在哪里逛街?上海人最愿在哪里逛街?天津人最愿在哪里逛街?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在哪里?都是街区。街区是城市生活的载体。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有两大误区:

    一是苏式的城市肌理。令城市街道线密度低、面密度高,城市有路无街、呆板乏味;

    二是新式的花园城市。机械地将花园的景观要素镶嵌到城市街道两旁,道路两旁退红线、搞大尺度几何图案的绿化,或是停车场,令驾车人赏心悦目、行路人无处停留、无处消费,视觉疲劳,逛街无味。

    南方有一个城市,“一五”期间156个项目中有一个苏联援建的项目落户此地,城市也是由苏联专家规划的。此后城市的扩张中也都是严格按这种苏式规划,城市的支路都是在小区内、厂区内,人们休闲购物都是沿车水马龙的主干路进行,在这个城市只能逛路、不能逛街。

    汽车时代给城市带来的新课题,是如何使汽车能够快速地行驶,规划界的行话叫做路网的交通功能。我国交通规划的规范把城市道路分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种层次的做法,将前三种都以交通功能为主,只有支路才是生活性的。

    按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大中城市的道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配置快速路0.4—0.5公里、主干路0.8—1.2公里、次干路1.2—1.4公里、支路3—4公里,可以计算出每平方公里的道路总长不超过7.1公里。如此每平方公里形成的街区不会小于8万平米。这就意味着平均散步近300米才能遇到一个街口。假如中间再有大盘住宅区,路网会更稀疏。

    为了车行通畅,道路会越来越宽,车流会越来越大。道路两边的社会生活终将受到严重的阻隔。当然,该规范也规定,“当市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路网密度宜为12—16公里/平方公里”;可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的街区约在1.5万平米左右;“一般商业集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公里/平方公里”。此时的街区约在3万平米左右。那么,哪一座城市在规划的时候可以给定它的商业集中区有高于8的容积率呢?

    可见,严格地依照我国道路交通规范,我们很难建设出紧凑街区。特别是,从支路3—4公里/平方公里到10—12公里/平方公里之间,规范没有给出任何过渡态。然而,我们到美国的纽约、香港的九龙、上海的外滩、汉口的江滩、天津的和平区,这些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最喜逛街的地方看一看就会发现,最富于人情味的街区一般都在1万平米到2万平米左右。沿这样的街区逛街,走上100米就可以遇到一个路口。在人们适宜的步行距离之内,可以逛上五六条街, 这是何等的有趣。

     “ 每一条街,宽度只在十二三米,过街的时间不长,街道两边的距离尺度宜人。对面的商家打声招呼就可以相互照看生意,逛街的人们站在街道这边可以看到对面商家的货架,在亲切宜人的距离之内,一天不同时段里光影变化、街头丰富多彩的生活戏剧上演着不同的章节,永远不落幕。”

    美国城市思想家雅各布斯讲述城市的多样性时,从一个步行者的角度论述了小街段给城市生活带来的魅力。从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城市超过百年的单体建筑多是教堂、超过百年的群体建筑多是大学、超过百年的城市肌理一定是街区。说明教堂、大学和街区是城市文明最经得起考验的空间形态。

    要编织线密度足够高的路网,这种路网的等级基本是支路的等级,因为双向两车道的尺度最为宜人。而面密度低就需要线密度高,让“毛细血管”发达起来。在此基础上,适当布局主干路和快速路,满足快速通行的交通需求。

    工业入街,生产上楼

    人们常常说“工业入园”,可是大量的工业园区却是造成土地浪费城市生活无趣的根本原因。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的地区,引进产业在这个阶段里只能做反规划。就是说不要设定引进什么产业,只需要设定不能引进什么。

    除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以外,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但是今天的“菜”明天可能就要转移,用什么样的空间来承载这种动态的产业?转移后留下的是什么空间?这就是如何来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的问题。以往我们在东南沿海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园区,这种园区上班时分路旁无人,下班时分人员单向流动。一条栅栏几百米,路边呆板无趣。

    既然城市的魅力在于街区,在城市功能发育的起步阶段,能否规划一个街区,让起步的内容先充填其中呢?这种起步的功能就是工业。所有污染不高、噪声不大的工业,都可以纳入这样的街区。在这种街区内布置工业楼宇,低则五六层,高则十几层。所有可以上楼的工厂都向二层以上布局。这样,在今天的工业集中区就形成了可以承载功能演变的街区。

    工业上楼的要义在于提高容积率,使得同样的工业用地可以容纳比一般工业园区高几倍的就业人口。人气旺盛了,所形成的消费需求强烈了,就可以培育出各种城市生活服务业,在人货分流的安排之下,沿街可以形成富有生机的城市生活。

    深圳的华强北就是这样一个“歪打正着”的例子,它的道路主体是支路网,生活性与交通性兼容,而且密度远大于一般的城市路网。与欧美历史城市中的历史街区非常相似。临街都是工业楼宇,二层以上是流水线,一层破墙开店成为富于魅力的城市街道。在深圳,标准的工业楼宇可以是五层到八层,而在香港,工业楼宇可以是高层建筑。

    功能复合,业态多样

    直到今天,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宪章》之上。《雅典宪章》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是“现代城市的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是“机械时代无秩序和无计划的发展”,其主要的成就是对于城市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种功能的分区。

    尽管宪章也注意到“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小时间内可以到达”,但是,处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许多高污染和高噪声的工业有害于健康的事实,将私人汽车作为现代交通主要因素的隐含前提,都使得《雅典宪章》指导下的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割裂了城市生活的有机联系。以至于进入七十年代,《马丘比丘宪章》的起草者们全面反思《雅典宪章》下的城市,认为这些都市因为功能的割裂都害了“贫血症”。

    当代的都市工业,其噪声和污染已经降到了足以与居住兼容的水准,而创意和研发这些高智力密集的产业,更足以与都市生活融合、相得益彰。所以,近些年来西方为振兴城市中心地带,也都反对严格的功能分区,提倡“mixed use”,主张城市规划不要将城市分割成为相互隔裂的大色块,而是将许许多多小的色块集合起来,如同“马赛克”。

    经济学证明了规划界的这种探索,克鲁格曼就证明,城市经济的活力在于“多样性”。显然,多样性在空间上的体现就是功能复合。在一个以工业起步的街区中,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丰富,逐渐地有些企业搬出,一些新的产业进入。例如,餐饮业、娱乐业、健身休闲、金融服务、医药门诊、洗衣理发、百货超市、洗浴桑拿、图书音像、进而咖啡酒巴、茶座西餐、保龄迪厅、旅馆会所……想象一下,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综合街区就出现在眼前了。

    谅解宽容,社会融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节能省地的城市的轮廓,其特点是在基础设施高强度投资的地域,充分地、多样性地、动态地利用空间,使得城市生活集群化、紧凑化、多样化,使城市空间充满活力且有趣。

    这样的城市空间中,建筑不是一夜之间推倒、一夜之间建起的,而是新旧杂陈错落有致。按雅各布斯的话说:“新产业用老建筑,老产业用新建筑”。穷人和富人在这样的街区各得其所。相互宽容,相互谅解,彼此共融。

    其实,《马丘比丘宪章》所强调的空间的连续性,就是社会的流动性的空间映照。没有社会的流动性,各阶层之间壁垒森严,城市空间也不会具有流动性。城市不仅仅是富人的家园,还应当是穷人的天堂。

    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就是穷人脱贫致富的出路。以往中国的城市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中国的农村没有足够的余粮,农民望城兴叹。改革开放最大的功绩就是放开农民的双脚,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生计。这种松绑恰逢千年等一回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沿海城市成了世界工厂,两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创造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时代,一个一人进城全家脱贫的时代,一个城市化的时代。

    尊重穷人的居住权,给穷人留下一方进城居留的天地,宽容地对待城中村,对于失地农民在有限的留用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报以谅解;允许进城农民、下岗人员的非正规就业,允许摆摊挑担、蹬三轮打零工、修车擦鞋,用各种诚实劳动方便城市生活赚钱谋生的正当行为。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无论在社会主义还是市场经济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的人均耕地资源根本不支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只有打开城市的大门,让更多的同胞走进城市,通过让更多的人直接间接参与世界分工,才有可能使全民族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资深研究员、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