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会机构的奇葩证明也该消失了
时间:2017-02-05 20:23:24  来源:新京报  作者:社论 

  所谓奇葩证明,只不过是无形的“推责”思维凝结成了具象化的“开证明”。

  “奇葩证明”猛于虎。节后上班第二天,一份“奇葩证明”迅速成了“网红”。

  据报道,湖北恩施鹤峰县一农业银行储户在鹤峰支行兑换残损人民币时,被要求开具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证明;随后当地容美派出所在“证明”中称,该行提出的要求不应由公安机关受理,且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原本就是银行应无偿办理的业务,“愿你单位端正态度”“不要让老百姓多跑路、跑瞎路”。

  容美派出所这一“回怼”银行“奇葩证明”的“证明”,不仅道出了公众心声,而且从法律层面来看,也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近年来,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清理之后,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奇葩证明”已经大大减少。但“残损人民币证明”的出现,则表明现在一些社会机构的奇葩证明似乎仍然在顽固地存在着,值得重视和警惕。

  依据2016年8月公安部等12部门发布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上述银行要求的“兑换残损人民币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证明”,确实不属于公安机关依法应当出具的证明。

  另一方面,依据相关人民币管理法规,这一“奇葩证明”事实上也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如《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这意味着,银行“为公众兑换残缺人民币”,依法必须是无偿、无条件的,根本无需任何其他前置证明。

  银行这样的企业,一个金融服务单位,根本无“权力”可言,却摆起架子,给储户出难题,不可谓不是一件令民众感到窝火的事情。

  这些“奇葩证明”,明着是为难办事者,其实是办事单位或机构保护自身的利器。有了这一纸证明,无论出了什么事,也能够使其摆脱主要责任。而这正是“奇葩证明”的如意算盘,这便是诸如“证明你妈是你妈”之类“奇葩证明”屡禁不止的荒诞溯源。

  其实,不止是银行,很多社会机构,都有类似的“工作作风”,或者干脆把这种“开证明”当成了一种“工作思路”。据报道,公证、保险、银行、私企等社会机构的证明索要量仍很大。就银行而言,贷款要求开“单身证明”、取亡父存款要证明父亲没有私生子等等“奇葩事件”层出不穷。

  所谓奇葩证明,只不过是无形的“推责”思维凝结成了具象化的“开证明”。而滋生这种思维的,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匮乏,使得服务的主体和客体角色错位。

  换句话说,这些银行等社会机构,和真正市场化的一般企业还有本质区别。市场化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它们的客流,进而决定着他们的生意、利润、品牌、口碑等。但很多社会机构并不重视这些。正是缺乏这种内在的企业本能驱动,一些社会机构才有了要求开具奇葩证明的傲慢。

  这些奇葩证明,并非是没有相关的规范程序,而是这些办事的社会机构,违反了既定的程序、流程,节外生枝。眼下,对于这些社会机构的奇葩证明,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建立透明、便捷的投诉渠道,通过及时的曝光形成具有威慑性的监督,尔后对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处罚。如此,发源于社会机构的“奇葩证明”才会慢慢消失。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