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主要做法: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时间:2017-01-17 16:57:5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王中丙 

  (一)以建立和完善城市绿色出行系统为取向,加快建设脚印城市

  湛江市于2014年率先提出建设“脚印城市”的理念,2015年在市区全面启动建设。与此相适应,我们在住建部的指导下,出台制订了全国第一部技术导则,制定并实施湛江“脚印城市”建设八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规划建设紧凑型街区、生活化街道、科学分配路权、构建慢行系统、打造公交都市等关键性工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一年,湛江市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其中,建设城市道路27.5公里;绿道220公里;划分公交专用道20.4公里;添置新能源公交车541台;投放新能源出租车480辆;租赁自行车1万辆;有效地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车及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分担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等,这些意见要求与湛江建设“脚印城市”的理念、做法和技术要求不谋而合。

  湛江“脚印城市”建设的基本做法主要有:

  1、紧凑型街区

  在中心城区,特别是人流活动密集区域采用小尺度街区的开发模式确定合理的用地规模,鼓励通过较高的建筑贴线率保证临街商业界面的连续性,提升街道活力。坚持以城市“旧区”和“新区”为基本分区,结合开发程度、主导功能、交通组织、景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等差异,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和强制性要求,从而实现紧凑型街区。为了改变宽马路+单一功能的大尺度街区,给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带来障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1)缩减街区尺度,增加路网密度。一是加密城区支路网密度,营造城市微循环系统。通过修编《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定城市规划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容积率2.0以上区域)地块或道路边长300米以上的,应在该地块或道路中段设置对外开放的支路或街坊路,营造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对用地单位投资建设支路并无偿对外开放,采取把道路用地纳入容积率计算,按相邻项目容积率的0.5倍给予容积率奖励的办法,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建设新区示范区。对海东新区起步区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50米之间。同时,规划连续贯通立体的步行系统,通过建设脚印城市技术导则,引导建设单位设置地面步行廊道和二层步行连廊,最后通过天桥、地下通道、建筑二层空中连廊,将商业、办公、交通枢纽、重要建筑和重要景观地带串联起来,在形成连续立体、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

  (2)用地功能混合开发。利用湛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的契机,从城市用地布局、空间结构考虑职住平衡,结合行政分区和组团设置一定规模工业用地,并  按规范要求重新调整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过于集中、单一功能所造成的潮汐性交通。同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中考虑不同用地功能之间的兼容性,选择功能互补性强,能支持多层次活动的土地混合开发,如:居住、办公、商业、公共服务、娱乐的综合开发。通过平面功能混合开发以及不同时间段功能用地的使用特性,减少通勤交通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c231ce3a0b3feba3f491c869e977a6cc.jpg

湿地公园

  2、生活化街道

  针对街道人气少,建筑退线很大,空间被停车占用,缺少必要的遮荫、座椅等家具设施等问题,我们采取三个办法“还路于民”。

  (1)缩减建筑退线,塑造积极的街道界面。根据道路两侧的建筑使用功能和业态,缩减建筑退让道路的距离,将街道融入通行、休憩、娱乐、交往等功能,形成步行空间、休闲空间、小型交往活动空间,形成有活力的街道界面。

  (2)塑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根据公园绿地、广场和公共体育活动场地等的占地面积,设置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提供各种人群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施。一是项目建设预留公共空间。要求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空间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使用,不得设置围墙和作为机动车停车场。将居住区附属绿地面积2%的绿地规划为对外开放的公共绿地,作为公众休憩使用。二是结合公园设置体育设施。在公园可利用的公共空间布置体育设施,满足休闲和运动的需求。三是结合公园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吸引人流,增加公园的活力。四是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公共空间细节设计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和使用功能。

  (3)增加遮荫设施、街道家具、照明、标识系统。在街道和公共空间增设遮荫、休憩、亮化等设施,吸引人驻足和停留。针对南方树木茂盛树冠低矮,对人行道照明灯头的高度进行调整,把路灯灯头由6米调整到4.5米左右,提高透亮率。

  3、路权分配

  对城市道路(除快速路)分配路权时,遵循行人·骑车人·公交乘客·汽车驾驶人的优先级原则。对市区已建道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不足的,鼓励实施机动车道瘦身计划,减少机动车道数量,增加非机动车道空间。针对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以车为主,步行、骑行的空间被挤占的现象,我们主要采取五个方面措施。

  (1)从技术标准上规范路权分配。规定城市各级道路优先保证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对有条件的城市主次干道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干道以上等级道路实行机非、人非绿色隔离,并合理设施公交专用车道;老城区道路空间不足时,优先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机非物理隔离;非机动车道、绿道和人行道尽量做到对称分布,若受道路宽度限制,也可以选择非对称分布。同时,明确规定“机动车系统(包括分隔带)与慢行系统(包括人行道、绿道和非机动车道)道路断面宜按以下比例分配: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慢行系统不小于道路断面的1/3;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慢行系统不小于道路断面的1/2;支路慢行系统不小于道路断面的2/3(机动车道不小于6米)”,充分保障慢行系统空间的路权。

  (2)从政策引导上保证路权分配。采取“政府+市场”的办法,通过制定奖励性政策,调动项目建设单位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如:规定临近城市道路的建筑应在沿街面设置骑楼,骑楼架空廊道面积不纳入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计算,并按架空廊道水平面积的1.5倍奖励建筑面积,奖励的建筑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经批准建设的相邻公共建筑二层以上相连或跨越(下穿)街区,用于公共交通联系功能的空中走廊和隧道。按过道水平面积的1.5倍奖励建筑面积,奖励的建筑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项目用地开发建设时,在项目地块内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公共道路,按相邻项目容积率的0.5倍给予容积率奖励。

  (3)从建设内容上落实路权分配。一是建设骑楼和风雨连廊。规定首层架空设置骑楼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供行人通行。二是建设地下过街通道。在城市商业中心区主要商业建筑和交通节点之间建立多层立体步行系统,形成全天候步行区域。三是建设人行天桥。在繁华商业街区建设人行天桥,减少人流穿越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四是增加道路绿色交通路权的比例。根据交通需求,重新划分街道路权,增加步行、自行车的路权比例,优化出行环境。五是通过机动车道瘦身,增加绿色交通路权比例。六是设置安全过街通道。将行人和自行车、电动车过街分道设置,保障通行安全。七是设置下沉式道路,保障地面慢行空间,增强快速通行能力。八是设置慢行空间保护设施。在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与汽车道交汇的处设置小石柱,抬高路缘石高的高度,防止汽车入侵慢行空间。

  (4)从管理措施上保障路权分配。一是设置公交专用道,确保公交优先。二是设置骑行专用道,保证电动车、自行车路权。三是设置骑行候灯区,确保慢行优先。为避免支路机动车与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在机动车停止线前布置自行车候灯区。把停车线退后10米左右,留出足够的空间给自行车和电动车。同时在信号灯的控制上也采取自行车优先机动车变绿的措施,让自行车优先通过路口,缓解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影响。

  (5)解决影响路权的矛盾和冲突点。一是清除电线杆、电箱等“拦路虎”,保障行人通行畅顺。二是规划和建设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停放站点,清理和整顿车辆乱停放行为,确保停车规范化。三是规范建设和管理退让道路空间。整治项目退界空间,打通围墙,强化小区通达性。

  4、连续绿道

  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进行优化,明确不同等级道路的不同功能,打造层级清晰的慢行网络体系。提出适合一般慢行网络(步行、自行车)的设计方案,通过增加路网密度,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市区绿道网,形成慢行交通网络,营造了宜人的慢行系统。针对城市慢行系统密度不够,通达性不够,不安全、不舒适。我们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

  (1)建设市区绿道网,形成慢行交通网络。通过优化现状绿道系统,完善自行车配套基础设施,健全线路指示标识,建设沿岸、沿湖观景自行车道,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骑行环境,引导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目前,湛江市区共规划绿道线路13条,全长约400公里,设置103个驿站,现已建成绿道142.3公里,基本将市区主要公园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了良好的慢行交通网络。

  (2)设置友好过街设施,保证慢行优先。在过街设施的标识上,明确保障行人的空间权力,建设有特色的、行人友好的标识系统,保障行人安全便捷通行。

  (3)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倡导绿色出行。整治岸线功能,结合广州湾大道建设一条长度约10.7公里,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专门用于骑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提高赤坎和霞山两个城区间的骑行速度,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同时,建设从高铁站到市区自行车高速公路。未来计划规划建设连接各县市区的区域自行车高速公路,形成一个连续、循环、高效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系统。

  5、公交都市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中明确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大中运量公共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和水上客运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建设公交信息指挥系统、公交出行服务系统、电子站牌等智能公交系统建设,中心城区实现了APP智慧公交。推广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的应用,打造“绿色公交”,中心城区公交全部采用新能源公交车。针对公共交通与用地缺乏协调、公交用地缺乏保障、路权缺乏保障,不同绿色交通方式的接驳不顺等问题,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公交公益、公交公办”的发展方向,收回公交营运权,市区公交统一由公交集团来经营。并提出规划、建设、路权、保障“四个优先”。

  (1)规划优先(枢纽、场站规划)。编制《湛江市公共交通体系专项规划》,以规划引导建设。优先保障公交场站用地,加快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综合车场和港湾式停靠站等城市公交站场建设,提高公交进场率。

  (2)建设优先(基础设施)。科学设置公交站场,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海田公交枢纽站场,海东新区客运枢纽站大型公交综合站场及一批公交首末站。

  (3)路权优先(专用道)。重新划分城市道路路权,市区城市道路划分20.4公里公交专用道,保证公交车在高峰期时段顺利通行。

  (4)保障优先(车辆、设备)。一是加大车辆更新力度,提升绿色公交硬件设备。购置170辆LNG公交车和371辆新能源公交车以及376辆纯电动公交车,成为全国地级市营运公交纯电动车最多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公交车WIFI全覆盖的城市,与全国35个城市实现IC卡互联互通。推行公交GPS调度系统,探索公交智能电子站牌的创新应用,建设手机APP系统,提高公交车发车频率和准点率,增加车辆班次、缩短班时班隔,让市民直观掌握车辆位置、道路及车厢拥堵情况。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新建56座款色新颖的港湾式候车亭,港湾停靠站的建设留出足够的骑行空间,保障骑行人的安全和骑行通畅度,确保道路通行效率不受公交车进出站的影响。三是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公共自行车驿站与公交站无缝接驳,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主城区现有自行车站点472个,公共自行车设备10000套,基本实现市区范围全覆盖,全市平均每天租用达3.5万人次。

  (二)以主城区治水为突破,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湛江位于广东西南部,地处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气候调节,常年有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雨量比较充沛,年均雨量1417-1802毫米,地面雨水主要通过河涌或者排水管渠流入大海,老城区常受“水浸街”困扰。

  根据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结合湛江城市实际,编制出台《湛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试点区域实施方案》,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明确人行铺装、雨水沟渠设计、停车场生态、屋顶绿化等22个技术标准,集中整治市区河涌和水浸街黑点,实施公园绿化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小区试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构建试点、城市河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点、海绵城市示范区和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规定六大行动计划。除试点区域确定建设130多个项目外,还同步编制试点区域外239项建设项目库,实行滚动编制制度,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达到整体协调,稳步推进,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我们坚持在城市建设中牢固树立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自觉落实“先底后图”“先自然后人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水泥地面,减少不透水硬化铺装,减少占用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湿地;依托新区开发建设,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开展并扩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改善提升城区水环境,出台实施《湛江市主城区水系综合整治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全面整治主城区22条河涌,大力施截污管道、污水处理、生态修复和生态补水四大类共48项治理项目,至2017年实现污水变清水,至2020年实现清水变生态水,至2025年实现生态水变直饮水。

2d04353fdddbf9c8672de7eb79bd9d56.jpg

金沙湾

  (三)以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循环城市

  湛江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在广东省继广州市之后成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湛江开发区、奋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是国家、省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湛江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主要以垃圾分类回收为突破口,实行分类、分袋、分装、分放、分运、分责“五分”,建设了冯村垃圾焚烧厂,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并从以下八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布局优化为着力点,进一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同时推动现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和升级,推动园区关联产业之间的高效耦合;二是以钢铁石化产业集群为着力点,拓展延伸发展装备、能源电力、化工和新型建材、物流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完善的重化工业海港经济产业链条;三是以产业转移园为着力点,推动转移产业与湛江市现有产业的高效对接及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四是以强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循环化农业基础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动工农复合发展;五是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六是以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和循环文化为着力点,推动形成循环型社会;七是以完善城镇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美丽湛江、智慧湛江;八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湛江在赤坎金沙湾片区开展“三个城市”建设样板区建设,推进“脚印”路网、“海绵”试点和“循环”社区建设,试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打造城市转型发展样板片区。通过打通社区围墙、科学分配路权、加建风雨连廊、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推行限塑令、综合整治环境、整治车辆乱停放等一些列措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打造了宜人的慢行出行环境。作为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问题,在金沙湾已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一成功做法将在湛江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