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评论:让农民城市落户优惠和好处要享受到
时间:2016-10-27 15:48:05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长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加至2015年的7.7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5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9.68%。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27%;到2015年,进一步上升到56.1%。

不过,鉴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指标主要是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程度,不仅包括户籍人口,还包括了在该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因此,如果仅按照户籍人口来统计的话,我国目前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仅有39.9%,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了16.2个百分点。大量在城镇居住了半年以上,且工作生活均在城镇的人口,没有获得城市户籍人口的相同待遇,使得我国城镇化发展程度大打折扣。

导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来看,既有来自城镇内部对非户籍人口的往外“推力”,也有来自农村内部对他们的往回“拉力”。

在“推力”方面,地方政府在落户政策方面为非户籍人口设立的各种门槛和障碍,阻碍了他们成为“城里人”的愿望实现。户籍制度差异的背后是各种社会福利与权益的不同。比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2015年,我国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分别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这与城镇职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不仅如此,一些城市为了治理交通拥堵和房价上涨问题,对非户籍人口在购车、购房等方面设置了更多的障碍,这又使得户籍制度的社会分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在“拉力”方面,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就使得城镇户口的含金量相对而言有所下降。特别是现行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农民不愿意以土地换户口。

据统计,我国共有县级单位2800多个,拥有全国70%以上的人口。可以说,县级地区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板块。可是,在这些地方,城镇户口价值不大,农民虽然在县城买房居住,但绝大多数人却并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据一项调查,84%的农民工希望进城定居后能保留承包地,67%的农民工希望能保留宅基地。

因此,要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就必须着眼于解决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推力”和“拉力”问题。在此次国务院发布的《通知》中,大大拓宽了非户籍人口落户的范围,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还要求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进城落户的实现,方案中还明确了10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努力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关注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问题。

而针对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通知》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强调了不得强行要求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或将其作为进城落户条件。

需要提醒的是,在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的过程中,阻碍新型城镇化的“推力”和“拉力”并不会自动消失。因此,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各项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解决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财政投入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让非户籍人口感受到政策落地带来的落户便利;另一方面必须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包括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只有如此,才能使更多民众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优惠和好处,也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对稳增长、促民生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