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摊大饼”变“长高楼” 城市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时间:2011-04-08 09:36:3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牛思远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日前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本世纪以来国内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城镇化发展存在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对此,发改委将会研究制定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

“目前中国国家级和省级的开发区超过1500个,每个开发区的平均面积是6平方公里,大的是15平方公里以上。”杨伟民表示,这种分散化的开发格局,不但耕地承受不了,能源也承受不了。

杨伟民称,城市的粗放型发展,造成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大中型城市集中的人口规模、人口比例在全部城市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人口集中程度不够。“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的低密度分散化倾向,提升城市的密集度,提升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发改委官员的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拉开了城市密集度提升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这将会带来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机会机遇,本期我们邀请了5位学者做客南方经济圆桌,对为什么要提升城市密集度?提升城市密集度有什么意义?以及提升城市密集度将带来什么机会?改变怎样的城市生活生态……等诸多问题一一作答。

话题1

为什么首提提高城市密集度?

朱铁臻:中国各级城市都存在盲目扩张倾向

现在城市扩张太盲目,小城市很快想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很快想变成大城市,大城市想很快变成世界级城市,这个倾向不对。现在很多地方脑子一热就大搞开发,拼命求大求全,比如北京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既要做经济中心,又要做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铺开得太大。所以要明确城市定位,不要随意扩张。

丁力:中国城市化当中粗放情况比较明显

我国现在城市化当中粗放型的部分比较明显。城市密集度涉及到城市发展理念的问题,目标到底是要建一个资源节约式的城市还是一个奢侈的城市。国内有5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国际化大都市,那么就得建国际化机场等一系列国际化城市的配套设施。

另外有些城市倡导田园式,建广场、花园等也会提高人均面积占有量。要根据我国的情况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每个城市要有合理的定位,要对城市功能有规划,不能盲目的攀比和使用土地资源。

党国英:提升密集度是破解农民工命题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发达地区获得工作岗位后,工资水平低,买不起或租不起城市的规划区住宅;或者即使能买得起、租得起规划区住宅,也因为户籍门槛的存在,使农民难在少数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住下来而成为当地居民。深入推进城镇化,保障进城农民工利益,已经成为破解农民工命题的重要途径。

袁志刚:中国人口客观决定城市不能走欧美模式

中国有13亿人口,客观决定不能拥有美国人和欧洲人居住方式。中国的人口已经13亿了,怎么样居住,怎么样城市选择,怎么样让生活更好,怎么样相互之间还提供服务,一分散以后就业都很困难,找不到工作。

我们现在讲“十二五”要提升服务业,前提就是你给我服务,我给你服务,相互之间提供服务,所有的活动都要社会化,都要交换的,这个只有香港能做的到。做一个很小的事情只要有规模就做上去了,但是一分散就没法做了。

毛丹平:城市密度反映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在什么情况下城市会密集?首先是制造业密集,比如香港过去新市镇运动,荃湾、屯门、上水、元朗,其实是将制造业移到这些地方才形成了密集的新市镇。其次应当是商业非常密集,因为消费者需要居住在商业发达的地方。第三是文化密集,提高密度是很重要的,能解决资源浪费,提高商业效率,但是能否提高人的幸福,关键在于文化氛围。

话题2

如何提高城市密集度?

党国英:耕地应该增加,城市长高有利于节约耕地

耕地方面来讲我的看法是比较极端的,我认为现在耕地不但不能少,反而应该增加。城市现在的利用率低,要腾出来是很容易的。城里人买几套房的很普遍,应该进行限制,尤其要限制建别墅,要不然就盖到山上去,把平原的好地用作耕地。

无论是从普工到技工,还是由小城市到大城市,农民工的城市梦已经在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下成为现实,而通过适当改革解决城镇化遗留的问题,给农民工称心的保障还需要各方的继续努力。

朱铁臻:不能搞“一刀切”

城市扩展其实并非占用的都是耕地,将农民集中后也可以省出一部分耕地来。但是要注意逐步转移,要根据地区是否有这个条件,不可能一下把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去。关键是地区的实际情况,短期内能容纳多少人。要立足各地实际,不能搞“一刀切”。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城镇化就应因地制宜。当前,一线大城市人口负荷不断加大,其本身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仅靠大城市,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丁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动员农民上楼,让他们腾出宅基地,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如果不能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的话,农民进城后就会沦为弱势群体。不能只顾拿走农民的土地,应该给他们出路,比如鼓励其自主创业,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袁志刚:比较担心扁平化发展

我比较担心扁平化发展,就怕非常小的县级城市甚至前一阵有人说中国的问题要解决,小城镇发展模式,那是本人绝对反对的,小城镇是没有效率的,而且因为土地指标紧张,通过农民宅基地的置换,现在的县城以及更小的城镇都在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搞完了没有企业没有工厂没有人愿意去,只是把农民开始集中居住起来了,这样将来对中国国土的浪费都会造成巨大的后果。

毛丹平:未来城镇化和过去天壤之别

过去城市化进程很快,十多年间,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房地产和汽车等具有高拉动作用的产业,尤其是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的结果使农民被城镇化,带来了痛苦。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新科技发展要成为新的引擎。但未来城镇化的概念和过去城市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城市要加快发展,有的要限制,有的要进行结构化调整,大、中、小城市的策略不能一样。

话题3

未来人口城镇化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党国英:土地容积率一定不能降低

政府的规划里,土地容积率一定不能降低。需要有机制,让住房需求不能太奢侈。城市效率低,城市买房的太多,房产税没有推开,需求过旺。有不少入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城市就业机会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应不足,都不允许城市化速度太快。我以为这种疑虑的依据并不充分。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体制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导致土地的巨大浪费。

朱铁臻: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不能完全要求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和城镇人口增幅相同,要考虑人是否有工作可做。因此首要是要发展产业,为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如果一味的提高密度,但是产业跟不上,那么这些人口也不能真正留下来。

比如说北京,按理说北京是首都,应该大家都能来,但是北京不可能放开,放开了根本承受不了。城市化关键是要多元化,每个地区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但是不能说直接规划出一个尺度,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可能来做。

丁力:加强城市区域规划,建“花瓣型”城市

提高城市密集度其实主要是提高城市经济密集度,首先是要加强城市规划,从规划入手,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然后就是要改变城市发展的模式,以前的模式主要是经济模式,各地都在搞开发,实际上是为了政绩,跟老百姓是脱离的,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没有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的发展和老百姓是没有关系的;第三,切忌“摊大饼”,不能搞粗放型开发,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搞好城市的空间规划,建“花瓣型”城市,花瓣型城市是指中间城区是花蕊,其他部分是花瓣,整个城市要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组团。

袁志刚:应该发展大都市圈

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只有大都市圈蕴藏着巨大的增长动力和空间,因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国家,必须在中国这块国土上,尽可能合理的安排人口布局和城市布局。因为亚洲人在城市的密度上是创造奇迹的,最典型的就是边上的香港。香港700多万人口,它的土地按照中国的扁平化分布可以分布到飞机场那个地方,大屿山那个地方,其实它的空间还是很多的。

香港的土地利用很有意思,不去其他地方,老是在维多利亚海港这个地方,金钟、中环、尖沙咀那个地方做文章,实在没有地方就填海。填海成本很高的,但它愿意做。从香港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缩影,其实广州、深圳、上海、天津、青岛就是整个中国版图的尖沙咀、中环和金钟,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高楼大厦林立,50层甚至更高的。

毛丹平: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

小城市的城镇化是基础的工业化过程,工业化本身就是人们要聚集城市的原因。中等城市一开始就要明确规划文化定位,比如成都就有像锦里、宽窄巷子等很有文化味的商业休闲场所。而大城市重点在使产业结构向文化转型,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城市里会有沙龙,会有正规教育体系以外的教育培训产业等等。

话题4

提高密集度到底有什么好处?

党国英“城市病”被夸大化了

有人总是担心我们的城市不能接纳那么多农民进城定居,说什么基础设施缺乏,社会保障资源不足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假问题。“城市病”被夸大化了,城市有点病算什么,不就是堵么?基础设施方面,城市集中解决比农村分散解决容易多了。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我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

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朱铁臻:造成城市病的因素很多

造成城市病因素有城市盲目扩张,土地的占用越来越多,使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原因,主要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人口密集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

丁力: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城市病是一个遗留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划的不合理。现在的城市化欠债太高,公共服务紧张。提高城市密集度,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服务,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城市的容纳量是有弹性的,只要提升了城市的服务能力,那人口密集度的空间也会得到提高。

袁志刚:应该学习香港智慧

如果高楼大厦林立,人们的交通、消防、餐饮,应该学学香港,香港集中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香港金钟地区、中环地区的交通疏散能力很强,这么多人集中在这个地方,高楼大厦上班,吃饭也没什么问题。

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港两边可以从隧道过,也可以坐地铁过江,也可以坐船。安排非常好,过隧道是最贵的方式,因为汽车本身就很贵,隧道收费也很贵,地铁是第二贵,坐船最便宜,2元港币价格很长时间都没有变。这个隐含着智慧——— 有钱人没时间,最快的速度让他过,没钱的人有的是时间,慢慢过,成功进行了分流。

毛丹平:将是不可多得的致富良机

我们大致可以把城市居民分为三类:有资产的人、有货币的人、有劳动力的人。

对于有资产的人,其实是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获得了好处。未来,他们可以向二三线转移资产以获得财富增值,但这一波城镇化并不是房地产发动,而是文化,所以更应该重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机会。2002年在美国曾有调查,提出不应该按照财富数量、职业等来划分财富人群,而应该按照“如何花费时间”来划分。有钱人更重视花钱来消磨时光,这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持有货币的人,过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赶上持有资产的这一波城镇化,同时高通胀又使其资产贬值。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中产阶层的壮大为基础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中产阶级还是应该更敏感城镇化过程中的机会,抛弃传统价值观念,留意新的创富机会——— 当然,购置资产也是必须的。

持有劳动力的人,则应当进入有累积技术含量的行业,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收入。我在大连曾经见过一位20多岁的烧烤店主厨,将意大利菜和烧烤结合,很有前途。但是除了寻找这类随着年龄和资历增值的工作外,他们也还是要做“有产阶级”。应当尽快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

嘉宾: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主要专长是农村制度变迁问题研究,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国家建设部专家组成员;国家民政部村务公开专家组成员;国家商务部专家组成员。

朱铁臻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城市经济、城市发展与生态经济理论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经济。

丁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研究员、城市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专家,长期从事珠三角区域经济研究工作,是广东省每年一度的《广东21个地市区域综合竞争报告》主要撰稿人。

袁志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劳动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均衡经济理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和失业理论,养老保险理论等。

毛丹平

个人理财专家

国际FPA协会会员,中山大学“财务与投资”博士,金融学硕士,中大君融投资顾问公司总裁,中大君融个人理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理财规划课程首席讲师、国家理财规划师职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理财规划职业鉴定专家组组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