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看海”这个关键词,您将会得到无数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欢迎到武汉来看海”,“欢迎到郑州来看海”。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大中型城市急剧扩张。西谚说,所有的道路都是通往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确让人民享受到了医疗、教育、现代化生活等各种红利。然而,近些年,以城市夏季内涝为代表的城市病也伴随而来。
《城市化》杂志调查发现,通过重点对我国东部沿海、沿江、沿湖等20余个省市近250个地级市以上城市,2012年至2016年近五年的监控数据显示,连续五年出现城市内涝的城市有武汉、深圳等10余个城市;连续四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合肥、珠海、新余等近等30个城市;连续三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广州、郑州、济南、贵阳、桂林、佛山、中山、邯郸等近50个城市,占被调查城市的20%;连续两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近100个城市,占被调查城市的40%;近五年来,没有出现过内涝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寥寥无几。
就区域而言,珠三角、长江中下游沿线等地城市群中,每年城市防汛、防内涝压力极大。近五年内,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每年都面临内涝。其中武汉、广州等城市最为严峻。
以武汉为例,2016年、2015年、2013年连续汛期内涝。“春天到武汉大学看樱花,夏天到武汉大学来看海”,一时成为有着“大江大湖大武汉”之称的武汉市的网络流行语。
自今年5月以来,连场暴雨已让广州多次沦为“水上威尼斯”。甚至出现了市民骑摩托艇上街的闹剧。据报道,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严重内涝事件发生点有7个;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有51个;进入2000年以后,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为113个,在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也就是说2000年后,广州市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
调查还发现,随着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各省的县市级以上城市也出现了每年夏季汛期看海的内涝严峻局面。
以福建省中部山区城市的三明市、龙岩市为例,2014年至今,连续三年每年夏季汛期上述城市均出现内涝。闽中地区的上述城市多地处两山夹一沟的河谷盆地,加之东南沿海台风造成的降雨量较为丰沛,使得城市中心区在强降雨之后地面较容易出现积水。
事实上,上述城市的情况极其具有代表性。随着中国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城市管网建设不足,缺乏前瞻性规划等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之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落后,便出现了中小城市遇到暴雨等极端自然天气便出现内涝、水淹的现象。
沿黑龙江黑河市瑷珲西南至云南腾冲一线,是我国地理经济学上的有名的“胡焕庸”线。这条以著名学者胡焕庸命名的直线便是我国人口经济总量以及降水量的一条大致的分界线。然而,在内涝城市调查中发现,位于这条线以西以北的缺水少水型城市如呼和浩特市、乌鲁木齐市、西宁市等城市在夏季汛期也同样面临着城市内涝的问题。
再比如黄淮平原上缺水型城市徐州市、济南市等也面临夏季汛期城市内涝。一方面城市严重缺水,一方面又面临夏季“看海”,城市内涝,因水引发的各种城市病,成为中国城市之殇。而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亟需通过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去破解。
中国城市的内涝问题严峻性影响的还不仅仅是市民出行的不方便,有些城市的内涝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城市的地铁、高铁机场等公共出行安全。严重的情况,一个城市的内涝几乎导致城市内外交通的瘫痪。据了解,南宁市、郑州市等城市,还出现过夏季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时大水漫灌地铁造成城市地铁暂时停止运行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城市的内涝,首当其冲的是居民车辆等财产的不小损失。
法国作家雨果曾在其名著《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过去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一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者们忽视了下水道等形同城市毛细血管的各种管网的建设、规划,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可以说,时至今日,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祛除的城市病之一。因为,一个每年夏季都让城市居民饱受水淹、看海之苦的城市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宜居城市、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