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如何走好创新之路 ——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 文/贾学颖 佟岩 特区经过30年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区将要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哪些方面仍然可以继续引领先行呢?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 记者: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本就是特区的“特”所在,您认为当前特区肩负这一使命的意义何在? 陈文玲(以下简称陈):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经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认识问题比认识成绩更为艰难,解放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国际大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我们遇到的这些约束性的东西,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找出来,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觉得在这方面特区肩负着重任。 它还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增长引擎,成为世界先进生产力集聚的新平台。在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此时的特区承担着更为特殊的使命,它还要继续发挥特区的作用,就是要成为新的动力源和示范窗口。 记者: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特区的“代名词”,您认为今后经济特区还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创新? 陈:经济特区应该是我们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地,就是特区的创新能力要高于特区之外的地区。 在特区更重要的创新是思想的创新、是管理的创新、是体制的创新、是机制的创新。我们在30年中已经形成了一批特区和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这是我国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中国发展密码中的一种创造,是一种通过积累逐步形成的难以复制的有价值的链条。世界上很多人总结中国模式、中国增长经验,特别关注到中国的特区、关注到中国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他们把此作为中国加快发展非常的重要经验。就连日本也在学习中国的这些经验。我前年到日本福冈开会,福冈就想在本地搞一个特区,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吸引中国的投资。我认为,特区已经被全世界公认是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做得更好,确实应该把特区和特殊功能区不断做成创新的前沿和引领。 记者:特区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它的先行先试有哪些新的内涵呢? 陈:我们很多特区,制造业是制造业、服务业是服务业,但实际上制造业的高端是服务,我们缺乏这种配套服务能力,缺乏这种高端的创造能力。因此新的竞争力不仅来自先进制造业,更来自配套的服务能力,所以承接服务外包和发展自身配套的服务链条,就成为先行先试的内容。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仍将是我国发展的巨大动力源,仍然需要特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先行先试,创新先行先试的思路和内容,是中央很多重大战略意图变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记者:深圳曾经历了两次城市化浪潮,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化并不彻底。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特区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引领者。 很多的开发区我都去过,我最欣赏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当属海南的洋浦。海南的洋浦当初是一个香港企业投资,投资多年没有做起来。但是后来我仔细看了这个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后,我断定这个开发区一旦发展起来,后发优势会非常明显。这个开发区的地下基础设施和发达国家城市一样,是按照国外这种城市的基础设施,然后把地下的这些所有的基础设施、功能都搞完备,虽然它很长时间没有做起来,虽然它起步晚,但是我想如果这样的一个开发区,一旦做起来以后,一定会比别的地方在基础设施上更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想,我们开发区因为都是在城市,而且开发区过去即使是在荒凉的地方,当开发区发展起来以后,也会变成新城区,所以是一种城市化的带动力量。所以开发区应该代表我们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开发区的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示范,这种示范的力量。所以我觉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开发区也应该探索、也应该变革。 记者:在我国特区,流通的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广东提出建设“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打造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您认为这对全国的流通问题会起到什么作用? 陈:特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应该成为现代流通的中心,应该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包括人力资本流动的中心和高地。只有这样,特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才能成为现代流通中心,才能成为世界上先进制造业和优良要素向这里集聚的平台。 我们到目前为止,既没有形成社会化物流体系,很多企业没有共享的物流平台,也没有形成像美国这样大的全球跨国公司这种内生化的物流体系,我们的物流产业还是非常落后的。包括流通成本高、流通速度慢、流通效率低、流通效益差,这是影响我们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特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应该成为现代流通的中心,现代流通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 来源:中国财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