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激活经济要因地制宜
时间:2016-01-18 13:17:53  来源:澎拜新闻网  作者:澎湃社论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实际是债务率持续快速上升,也就是投入-产出效率恶化。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并未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够尊重。

    看中国的效率、增长和债务问题,需要有空间思维。不管政府负债率,还是企业负债率,问题主要都出在中西部。这些地区的增长更依赖投资,投资回报却不高。城市化中土地扩张快于城市人口增长的问题也更为严重。大量已经建成或在建的工业园零散分布,甚至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缺乏规模经济,缺乏足够的投资项目。大量新城出现住房空置,成为“鬼城”,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巨大。很显然,工业园和新城投资回报都不高。

    实际上,过去十多年,人口流出地,特别是中小城市,被鼓励发展当地零散分布的工业园和新城的同时,有活力的人口流入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被抑制。
供给侧改革要让供给适应需求,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要让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实现匹配。出现上述需求与供给在空间上不匹配,是因为不理解也不尊重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用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

    因此,下阶段改革必须尊重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不同地区的债务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对于东部,特别是大城市,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释放其增长潜力,通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降低债务率,而对内地(中小城市),则主要采取破产、核销、债务重组、债务置换等方式来降低债务率。对于事实上证明投资回报低下,无力偿还债务的地区,未来应严格限制发债。

    要尊重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中国经济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就必须要促进人口流动,让人们更自由地去追求更好的就业和收入。土地资源,主要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配置与人的流动方向要一致起来,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将建设用地指标作为鼓励人口流出地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手段,与人口流动方向来个反向操作。

    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不等于均匀发展。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应着眼于人均GDP的均等化,而不是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经济和人口集中在少数都市圈既有利于效率,又有利于平衡。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产业,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人均GDP。大多数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经济强,集聚有利于提高人均GDP。有些产业的产量受到核心投入品数量的局限,比如农业、旅游、资源产业的产出分别受到土地、风景、资源的数量制约,要提高人均GDP,必须减少人。在国家内部应统一市场,相互分工,各地形成基于本地优势的产业结构,共同富裕。在此重塑经济地理的过程中,少数都市圈将持续成为人口流入地,而其他地方成为人口流出地,恰恰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过程。

    与此长期趋势相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有空间思维,不同的地方应实施差别化的公共政策。在人口流入地,应通过投资、技术、管理来增加供给,而不应该通过控制人口来限制需求。在现阶段,中央政府应对其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而在人口流出地,应放弃对于经济总量增长的考核,加强对于当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转移支付,减少对于偏离当地比较优势的无效产业投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