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街头看到更多的婴儿车
时间:2011-01-10 09:15:17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沈小妮
城市化进程中,“和谐”、“宜居”已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宜居城市怎么建,政府邀您来建言。1月8日晚7时30分,一场由市人居环境委主办的“宜居之城·和谐之都”宜居城市公众论坛在中心书城南区举行。一个半小时的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民间环保组织和学生,以面对面的对话形式,描绘城市宜居景象,畅谈宜居城市的创建,更为深圳城市发展献计献策。在论坛接近尾声时,十名稚嫩的小学生,真诚宣读《“创建宜居城市”市民公约》,呼吁广大市民用行动创造鹏城宜居未来。
婴儿车指数衡量宜居度
1月8日晚上,中心书城南区阶梯上座无虚席,一场以“宜居,我们的城市新理想”为主题的宜居城市公众论坛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加。为让社会各界和市民共同参与到创建美好宜居生活的行动中来,这一场公众论坛,是市人居环境委继邀请百余市民细看深圳宜居“景点”之后的又一场“重头戏”。受邀出席论坛的嘉宾,是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政协委员安邦强,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胡野秋,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玛丽安,搜房网副主编王方,电台首席评论员林晖。此外,民间环保组织和十余名在校学生们也成为这次公众论坛的一抹亮色。
晚上7时30分,公众论坛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正式开始。一个有趣的“婴儿车指数”,打开了嘉宾和市民们讨论的话匣子。“婴儿车在街头出现的多少,正是一个城市宜居水准的全面考量。”这个来自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上的观点,同样得到了很多深圳人的认可。婴儿车能不能上街,首先考量的是城市的设施和道路是否无障碍、安全性如何,其次考量这个城市空气质量是否清新,如果污染严重,哪位父母敢让孩子上街呼吸废气?此外,社会治安好不好,能不能让人放心地推着婴儿车漫步街头?甚至,年轻的父母有没有时间推着婴儿车上街,有没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同样考量着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
正是一个个像婴儿车这样的宜居细节才汇聚成为一个城市宜居的全貌。更多市民认为,建设宜居城市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注重软环境建设,必须从细节入手全面提升深圳的宜居水平。否则城市市容市貌再漂亮,如果治安不好,出门经常遭遇交通拥堵,那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宜居。
交通出行成“最受关注话题”
在一个半小时的论坛对话中,交通出行成为“最被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市民还是专家,高度一致地首先把讨论的焦点落在了交通出行上。
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环保、水电等城市支撑系统的缺乏,都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一项研究表明,中国50个主要城市单程上班花费的时间为39分钟,而欧洲只需27分钟,中国比欧洲高出了12分钟。如果依据中国最主要的15座城市,这12分钟代表了每天上下班比欧洲要多消耗288亿分钟,合4.8亿小时。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城市的能源、环境和管理能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标识。
嘉宾玛丽安来自美国洛杉矶,她将洛杉矶称为“全球堵车最严重的城市”。玛丽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她认为从时间长短来衡量出行是否便利是错的,而应该以能否准时到达为参照。“如果你从更大的宜居角度思考,我能保证我在约定的时间内上班,就不会产生压力。能准确地跟孩子约定几点钟吃饭,跟老人约好几点来接她,而不用总担心会堵在路上无法如约而至。”玛丽安提出实现这些不是科技,私家车不是最理想的解决问题方案,反而是越来越简单,或者是走路,或者是骑自行车,或者是地铁,都能实现准确控制空间出行的问题。
无论是自行车的低碳出行,还是发达的公交出行,抑或是方便的私家车出行,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70万量,接近饱和的状态,已经让深圳交通越来越堵。深圳离“堵城”还有多远?城市交通拥堵的出路在哪里?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城市难题。城市是否宜居,和谐交通至关重要。
宜居社区应该生机勃勃
家里的老人能很好地跟社区融合吗?能否找到休闲娱乐?你和你的邻居认识吗?社区里是否有一到两个社交集会的场所?
在市民余女士的心目中,她认为尽管深圳的环境不错,但社区配套不完善,购物不方便,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间。政协委员安邦强提出,宜居的社区应该具备方便、舒适这两大特性,不用走多远就能到达目的地,有可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社康配套应该跟上。
社区是与市民最密切相关的“城市细胞”。深圳宜居城市的创建,置业宜居依然是政府的首要工作,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应该不断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如购物商场、学校、老人儿童活动中心等,扩大绿化面积,种植花草树木建立林荫道和绿化带,让居住的人民群众感到家的便利和温馨;建议政府牵头联合街道物业公司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互动活动和亲情关爱游戏,形成左邻右舍有关爱,楼上楼下常来往的和谐城市文明社区,构建和谐文明友爱的宜居家园。兴建一批文化体育设施(这些设施应向原特区外的偏僻落后社区倾斜),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区和社区文体活动,使广大居民住在其中,乐在其中。
市民专家论坛交锋 宜居观点激情碰撞
“深圳该建一座怎样的理想宜居之城?”“我们该如何破解城市发展新难题,远离城市病?”“在迈向宜居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1月8日晚,在面对面的宜居城市公众论坛上,无论是嘉宾台上的专家,还是听众席上的市民,都认真思考着这一道道事关深圳未来发展的难题,论坛上,市民专家各抒己见,宜居观点大碰撞,不断擦出精彩的火花。
能否回归“自行车大国”?
当小汽车堵在路上一动不动时,不少人开始怀念自行车;当空气中的灰霾粉尘有害物质近八成来自汽车尾气时,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骑自行车“低碳出行”。中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汽车拥堵的困境中。深圳也不例外。
论坛现场的市民鲜明地表示,提倡低碳环保出行,不能以不吃饭来响应。还是要为了便利,为了钱包来着想。还需要很多配套,来支持低碳、公交,如果没有这种政策,回到自行车王国不可行。现在谈低碳出行过早了,必须要配套措施。
另一名市民则表示,低碳生活越来越困难,几乎不太可能,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关回去很困难。大家都在争取空间,都在争取资源,私家车确实给生活带来便利,限制是不可能的事情。交通出行讲究快捷舒适成本低,挤公交不舒适,也不快捷,要转车,还要等,夏天在太阳下晒,大巴目前还不是一个良好的出行工具。阿姆斯特丹也是自行车王国,政府对自行车有极大支持,拥有咖啡色的自行车专用道。在缺乏配套设施和法律保护的前提下,很难让市民自觉选择自行车低碳出行。
对自行车出行,胡野秋也提出质疑:骑自行车是大家追求的理想,但也是一个梦。真的骑自行车,我们的城市已经没有为自行车设计的路线了。过人行天桥,必须扛着车过天桥。如今的城市里没有自行车生存的空间。
能否重建“熟人社会”?
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高空抛物,引发论坛市民专家对“熟人社会”的激辩。胡野秋认为,宜居城市更重要的不是在硬件上,深圳跟别的城市不同在于是完全的移民城市。如何在陌生人的社区里构建社区文化,如何重新建构人际关系?他提出,不少深圳人缺乏安全感,深圳人焦虑,情感的寂寞,精神的空虚,都源自“陌生人社会”。
一名市民提出反对的声音,他认为“熟人社会”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而且一个小区里数万居民,很难重建“熟人社会”。他认为,我们不能呼唤道德,退回传统社会。应该靠严格的法律,形成好人越来越好,坏人不敢干坏事的社会氛围。
“创建宜居城市”市民公约
共同创造宜居未来
城市,梦想开始的地方;宜居,人类共同的梦想。
建设一座民生幸福的宜居生态城市,这是深圳在新的历史起点确立的城市发展新目标。
这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面对多年高速发展后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深圳及时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转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探索一条引领中国城市转型的科学发展新路。
这是顺应深圳人民要求的主动转型。深圳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民生幸福作为城市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努力打造市民可居、安居、康居、乐居的城市环境,让深圳这座城市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和生活,让深圳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今年9月,深圳全面吹响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号角,出台了《深圳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力争用10年的时间建设一座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
我们是城市的主人,是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宜居生态家园的受益者,宜居生态城市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共创美好的宜居未来。
1.做宜居城市的建设者,共同参与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积极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2.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3.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爱护自然。
4.做宜居家园的守护者,不乱扔乱倒垃圾,不损毁公共设施,不践踏花木草坪,共同维护优美的城市环境。
5.做低碳出行的行动者,购买清洁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6.做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合理饮食,适度消费,重复使用塑料袋或使用环保布袋,少用一次性用品。
7.做文明风尚创造者: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文明习惯,争做文明表率。
8.做人居环境的监督者,敢于批评危害环境的人和事,勇于监督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劝阻和制止不文明的陋习。
9.做宜居城市的宣传者,积极宣传宜居深圳理念,共同营造宜居生活氛围。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
二一一年一月八日
专家观点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政协委员安邦强,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胡野秋,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玛丽安,搜房副主编王方,电台首席评论员林晖。
王锋: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的建筑,交通与人的关系,应该归结于规划问题。规划体系比较完善,有序,就能保证城市建设和分布比较有序,就能保证人的出行和生活工作有序。
深圳按人口密度来算可列入最拥挤城市的行列,但是从交通方面、商业区布局来看,总体规划上还算是比较先进的。产业引导把人群进行合理分布。包括建筑、商业跟着产业走、人群走,城市就比较有序了。
最近几年,深圳人口增长太快,聚集太快,如今强调特区内外一体化,这个过程实际是把大量产业从市中心向关外疏散的过程,同时也是把大量人口包括交通设施、建筑向关外疏散的过程。
交通角度来讲,就是一个怎么利用公交设施,来避免比较拥堵的现象。深圳拥有一些比较好的条件,包括地铁建设,利用好公共交通,都可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在社区配套建设方面,政策应该鼓励发展商给居民提供活动空间。目前深圳的容积率规定还比较保守,建筑占地大,公共活动空间少。政府可多做些探索研究,给老百姓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城市更新,闪亮的一面在关内,关外很多还需要大量促进。深圳的土地很紧张,城市更新,把老的建筑大大更新,改变社区配套不完善的方面。
玛丽安:布朗大学人类学博士后
美国在交通上是个失败的例子。以二战后的美国为例,为了发展郊区,想把城市里的人搬出去,拼命盖房子,都是别墅,铺路越来越多、宽,过了20年基本把市里人搬出去到郊区,以为环境能够变得更好,可结果却是进市里上班要耗费2个小时。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又搬回城里住。洛杉矶也成为全球堵车最严重的城市。
从时间长短来衡量出行是否便利是错的,而应该以能否准时到达为参照。如果从更大的宜居角度思考,我能保证我在约定的时间内上班,就不会产生心理焦虑。能准确地跟孩子约定几点钟吃饭,跟老人约好几点来接她,而不用总担心会堵在路上无法如约而至。私家车不是最理想的解决问题方案,反而是越来越简单,或者是走路,或者是骑自行车,或者是地铁,都能实现准确控制空间出行的问题。
林晖:电台首席评论员
有车没车都一样烦。在中国很多大城市到了临界点,北京已经开始私家车的“计划生育”。以前出于刺激消费,一直在对有车的人进行补贴,在深圳来说,租一个车位一个月才几百块钱,好像跟楼价便宜得有点不寻常,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车位,如果是房子,多少钱一个月?买房子不买车实在太吃亏,买房子已经给了车位以补贴。私家车的计划生育,如果用市场手段,保有成本要大幅提高。
胡野秋: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
北京作为首都,被称为“首堵”;如今深圳是否会变成“深堵”,我看越来越有恶性化的趋势。决定一个城市交通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活方式,拿硬件来看,深圳的道路宽度比欧洲很多城市宽,但是欧洲在最高峰的时候堵没有这么恶性,所有私家车都是在自己道上认真开着,受良好驾驶习惯的支配。深圳30年一下进入汽车时代和生活,没有建立应有的汽车文化,司机能抢一秒绝不停半秒。这种行为最终让道路变得异常拥堵,拥堵中很多是小的擦碰,你也不让,我也不让。
驾驶习惯影响整个道路拥堵问题,已经深入到了人的潜意识中去。拥堵中形成的焦虑,都市人特有的焦虑症。如果急匆匆的心理不改变,设施再改变仍然会堵车。香港70%以上道路都比深圳窄,香港拥堵没有这么恶性,一个十字路口有时等半个小时,还是人的问题。
安邦强:政协委员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人们都希望生活在河、江、湖周边,生活方便,灌溉方便,出行方便,以水为主轴线来规划生活。在交通的问题上,深圳已经扩大特区,规划应该有一点大手笔。如果今天不大手笔一些,今后的开支还会更大。规划一定要超前,一定要到位。
王方:搜房网副主编
关于深圳城市的创新与发展,我要与市民们分享一个关键词“深耕”。意谓,植根于深圳,坚持创新与发展。当一块田地要播种、插秧之前,先须犁田,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深圳提出创建理想宜居生态之城正是另一种“深耕”,即是把这座城市的幸福感、适宜人们安居乐业的土壤翻出来!
不可否认,深圳的城市在变大,而城市更新也在加快。在深圳快速发展的同时,市民的归属感越来越弱,越来越焦虑。城市更新成为本年度热门关键词,其实,应该把城市更新、改造放到“再造魅力故乡”的高度上考虑。我们一边拆,一边建,在成长的同时,却少了些温暖与回忆,因此在城市变大时也需要沉淀。
本版撰文:深圳商报记者 沈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