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生态文明融入人们的生活
时间:2015-10-28 13:22: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丁元竹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要求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和体系。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重要谋划,上述八项制度和体系又是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的具体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中加快发展发展中加快转型

    当前,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发展方式的转变入手,首先要把领导干部从单纯的唯GDP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最近,笔者到外地考察,某市一位领导干部用一句形象的话道出了他们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情况,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能减速停车,还要更换零部件。”这也道出了他们的发展思路。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降低速度,进行适度的结构调整,然后再使其驶入高速车道。然而,地方父母官为什么不这样想?在与当地干部的讨论过程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这就是干部考核体制。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干部担心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了,面子上不好看,也不好向上级交待,这种体制机制倒逼干部们想出了既保持速度、又要换挡的思路。努力追求生态环境上不留后遗症,坚持群众认可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针对上述问题,有地方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也就是当地领导形象比喻的“高速道上换零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提出,下大决心、有破有立,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更有质量、更具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类似的探索隐含了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

    地方政府提出的“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和“高速道上换零件”的思路的确值得深入探索。首先,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下的决策问题。当前的中国经济除了国际因素、国内转型升级,人们的情绪和感觉也在发挥作用。情绪和感觉会决定预期,预期会决定消费行为。经济不能保持平稳增长,总是在不可预见的衰退和复苏之间摇摆。面对这样的现象,决策者需要勇气和胆识。

    其次,涉及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干部考核标准问题。尽管倡导不以CDP论英雄,但长期在人们思维中形成的“增长出政绩”的惯性思维和财税体制刚性约束,迫使领导干部不得不考虑增长问题。贯彻群众路线,发展和改革必须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这使得领导干部必须在传统的考核体制与群众的诉求之间寻求平衡。在2013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给地方政府更大空间来选择,有助于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把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作为出发点,坚持在转型中求发展和在发展中实现转型,这关注的是真正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平等的长期增长。兼顾增长、环境生态,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增长和稳定之间的文明之路。这也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难点。

    而从发展速度来看,过去,我们一直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会引发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现在,有的地方的群众说“过去吃不饱,可以吃点灰;现在有饭吃,坚决不吃灰”,这道出了一个深刻道理: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选择新的发展方式。

    把生态文明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从人地关系看,中国的长期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必须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协调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把生态文明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倡导健康的消费方式。

    以私家车为例。2014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万辆,比上年年末增长12.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584万辆,增长15.5%。汽车产业的发展自然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可与汽车发展密不可分的能源、道路、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能不能也这样同步增长?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发展与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城市周边环境恶化的难题,一直难以解决。

    我们必须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它与我们已经确立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是相悖的。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上也在追求发达国家的模式,这引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剧烈冲突。因此,仅仅在政府管理和企业生产中贯彻生态文明的原则是不够的,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原则贯彻到日常消费领域,贯彻到居民的生活中。

    推进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给人类创造了从日常生活中去思考环境问题的机会。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把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只作为个人行为的问题,停留在个人行为的框架内,而要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扩大共同生活圈。

    形成新的生态文明观和消费方式

    对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的理解,取决于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人类生存所要求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们所追求的可能目标和满足人们必须的生活需求。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修补漏洞,更重要的是去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必须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方式,形成新的生态文明观和消费方式。

    在有益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尤其是在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相联系的方向上,改革我们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动让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温和的商品,诱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可以制定符合国家具体情况的“绿色消费指南”,把危及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把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把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不相称的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把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把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而制成的产品,把包含了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把对别国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等纳入国家绿色消费指南,形成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通往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各自作为领导干部、公民、家庭成员和社会一员——都应当扮演一种重要角色,绝不能让单纯的GDP增长击败环境和生态,也决不让权宜之计战胜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运用人类的理性继续前进。而这,正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生态文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