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省推进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魏宏省长强调,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支持政策,为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搭建好各种平台,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真正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为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大批进城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时候,有一批人,已经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就是走在创业路上的返乡农民工。在深化农村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城市就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此番景象让人振奋。然而,从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仅仅有钱和有技术还不够。一次成功的创业实践,往往是那些借政策之利,依环境之便,行市场之用者。可以说,政策、市场、环境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支点。有了这三个支点,就有了创业路上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创业成功,只有借政策东风,才能事半功倍。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也往往都是政策的获利者。所以,懂得政策,把政策用好用足,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分内之职。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包括四川在内的各个省份来看,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大力呼唤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有着深刻背景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统筹政策和户籍改革政策相关,也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契合。以我省深化农村改革为例,在2014年9月份,省委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就明确了改革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水平。谁来做这样的新型农民,谁来担当这样的市场主体,可以说返乡农民工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多年,有技术,有视野,甚至有的在外发展已小有成就,有着一定的资金积累。把农村深化改革的政策落地,把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出来,进一步发挥好这个群体的带动作用,无疑正当其时。
要把返乡农民工最终留下来,还要看市场的回报。据本报报道,我省目前规模养殖户达到45万户,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万户,家庭农场1.7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03家。这些农村深化改革带来的产品“收成”怎样,是不是能真正地帮助老乡致富,最终还是要看这些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这得看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市场能做多大,返乡农民工的成就就会有多大。
我们知道,植物移植最好要带土移栽,市场就是创业者的土壤。一些农民工在沿海城市创业成功,但这并不一定就能复制回家乡。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情况出现,复制的就不仅是项目,还有市场环境。在市场培育方面农民工可以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30多年来,城市一些产业特征也深深地打上了农民工的烙印,加强农村劳动力输出地跟输入地之间合作,在召唤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和东部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结合起来,和本地市场培育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有着完善的产供销链条的市场体系。市场和创业者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浅水得鱼虾深水得蛟龙。只有把创业的“水池”做深做大,才能让创业者有更广阔的“鱼跃”空间。
创业成功还要有一个适宜的创业环境。不少农民工对返乡创业心存一定的顾虑。和在外打拼的城市相比,硬件方面的差距还在其次,他们最担忧的是家乡的创业环境不够优化。比如,一些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办事、创业的商事环境不尽如人意;办证、贷款还可能遇上人情掣肘等等。本来是一些应该得到的优惠政策不争取、不付出成本就很难拿到,“熟人社会”的负面效应时时在创业路上显现。可以说,这种落后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是返乡创业真正的“拦路虎”。无论是国家层面对创业者定向减税减费,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对创业者实施的其他优惠,最终落实还要靠基层部门。所以理顺县乡基层的复杂关系,切实降低经营、融资的成本与风险,让创业者拥有良好的启动与成长空间,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动能的重中之重。
总之,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有了政策之利、市场之用、环境之便,可谓就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在家门口成功创业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