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行业再现“弃房投医”案例。6月11日晚间,绿景控股(000502.SZ)发布公告,以1402万元转让某项目公司股权,至此,该公司没有其他开发项目,亦无土地储备。
早在2011年传出“退房转型”的绿景控股,在经历了四年“找矿”未果后,今年起开始进一步甩手地产业务。眼下,“互联网+医疗服务”生态圈是其未来长期发展战略。
在房地产新常态中,“房企转医”已成一股新潮流。有统计显示,目前已有41家房企已经或正在转型,其中涉及医疗方面的企业数目最多,达到13家。
逃离地产界
绿景控股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通过以1402万元出售恒大地产广州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该恒大地产广州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东山华庭”项目的开发,其住宅、商铺已经全部完成销售。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恒大地产广州有限公司经审计的总资产约1124万元,负债合计约170万元,应收账款约25元,净资产约954万元;2015年1-3月营业收入为100万元,营业利润约631万元,净利润约为631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61万元。
本月初,绿景控股还注销了旗下无业务开展的地产子公司广西天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日公告注销的还有矿业子公司广东绿景矿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实际上,早在2011年,绿景就开始逐步注销旗下无实质新业务的地产子公司,并公开宣布将新增“项目投资、矿产资源投资”新业务。
日益下滑的净利润,或是绿景控股近年放弃房地产业务的原因之一。其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116.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77%,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仅为326. 28万元,同比下滑-53.18%。今年4月13日发布的2015年季度业绩预告称,绿景控股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80万元。
受房企两极分化格局和大环境影响,类似绿景控股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转型其他行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根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的监测,2009年底沪深两地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有303家,约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18%。而到了2014年,沪深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家,5年间,有超过100家A股涉房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
“企业选择退出房地产业务,大多不是主动退出,而是受市场或经营不善影响被迫退出,”广州世联市场研究部总监崔登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这就是一笔生意,地产业务赚钱越来越难,大家便会少去涉足这类生意或者直接选择退出。
而在广州知名地产专家韩世同看来,房地产进入新常态后,楼市由上行周期转入下行周期,行业分化(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房地产发展需要资源支持,一个是融资资源,一个是土地资源。在这两个方面,中小企业都处于劣势,退出是意料之内。”
掘金医疗行业
转型迫在眉睫。日前,申银万国证券发布统计数据称,目前已有41家房企已经或正在转型,而与绿景控股一样,选择转型医疗方面的企业数目最多,达到13家。阳光城、万科、绿城、世荣兆业等房企也积极探索医疗健康领域商机。另外,宜华地产 、世荣兆业 、运盛实业也将产业链延伸至投资医疗服务领域,尝试转型养老和医院等行业。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医疗行业由于毛利率高、现金流充沛等诸多优势,正成为不少房企转型探索的新领域。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疗健康产业一个是就业系数高,第二是需求弹性大,第三则是增长速度快。相对于写字楼,医院的租金稳定,租约更长,也是吸引房地产的优势。
而在韩世同看来,医疗行业则是一个不错的噱头,更能成为日后一个融资渠道。“不可否认的是,医疗行业和地产关联度很高,类似恒大之前尝试的社区医院,国内的开发商数量众多,相对应开发的楼盘社区也多,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海通证券报告认为,房企进入医疗行业具备一定资金优势,主要表现在,医疗或医院等项目前期投入大,需要较强资金运作和雄厚资金实力,房地产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大型房地产企业本身可以将医疗等资源与住宅社区结合,实现双赢。
崔登科认为,众多企业转型医疗行业的一个契机便是涉及国家政策的一个扶持方向,目前整个医疗行业都在改革。而房地产行业作为开放比较早的行业,转型医疗有先天优势,其对于区域资源整合的能力非常强。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他同时提醒,目前企业转型医疗行业的最大难点出在政策方面,如果政策扶持到位,包括税收有一定优惠,审批环节能够简化的话,医疗行业将迎来春天,届时企业转型医疗行业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