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低碳”真伪之辨
时间:2010-10-11 14:17:1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光宇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一词开始走红,以至于街头巷尾张口闭口都是低碳。尽管低碳意识人人该有,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低碳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低碳不仅需要我们去理解,更需要我们去维护,而不是借“低碳”大炒概念。

一句低碳感言引发的笑话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才能让地球变得更凉快一点呢?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开出了人类拯救地球的妙方:少吃肉、多骑单车和过节俭的生活。

“低碳”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低碳”犹如甘甜雨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大家都争当低碳人,竞做低碳事。而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在这里则再恰当不过了,“低碳”之风吹来,花开遍地。

有个同事,他平时非常注重环保,然而那天一句低碳感言却引发了一场笑话。中午,大家都要去食堂吃饭,诸兄皆问这位同事为什么不去吃饭,同事答道,今天要低碳,不吃饭了。立时语惊四座。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可能这位兄弟所谓的不吃饭就是低碳纯属一句戏言,然而他的话却让每个人在笑过之后低头思忖,低碳到底是什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大学生毕业也低碳,将毕业后带不走的东西都卖掉;一个艺术系的寝室参加环保活动,用过期的卫生巾缝成一件白色晚礼服倡导低碳;说一个小伙子很低碳,在家里竟然饿死了,诸如此类的“低碳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还有美女在地铁脱衣宣传低碳,这就不得不让人震惊了。大学毕业生卖旧书本无可厚非,只是这早已经不是新鲜事。艺术系用旧卫生巾做礼服也无伤大雅。小伙子讲低碳不吃饭被饿死毕竟是个人素质问题。而美女地铁脱衣则似乎很难与低碳挂钩了。谁都知道,当下最流行的是什么?那就是低碳。似乎不贴上低碳的标签就要落伍,被社会抛弃。

其实我们明白,即使这位美女没有歪心,不穿衣服可能是要告诉人们衣服的制作环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排出大量的碳,但是殊不知她的行为有制造了多少碳?试想一下,这位美女裸在地铁,多少老少爷们怦然心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多少女人嫉妒、厌恶、气愤,从而比平时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如果这位美女知道廉耻,她又将是何等的紧张?搞得地铁里大家都燥热起来,又需要多少空调加大马力来驱散这种“污浊之气”?这还能低碳吗?

更可惜的是,这种风气已经吹进了校园。小学生作业由本子换成U盘,岂不知从产品的生产原料和生产代价,使用U盘远比几页纸张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有道是孩子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家长及时予以更正才是,怎么能一起跟着瞎忽悠呢?这不是误导是什么?
向学生灌输什么是低碳知识,有意义也有必要,但不能只为赶时髦,就放弃了对现代科学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一只U盘和几本作业本,从生产过程及付出的成本来说,前者比后者的碳排放量显然要大得多,再说小学生使用U盘总离不开电脑吧,这又是一笔碳的消耗。这样一算,还能叫低碳吗?

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低碳行为不得不叫人哭笑不得,如果大人们故意歪曲利用“低碳”是别有用心,那么祖国的花朵可是学者有心。长此以往,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那将是什么后果?

低碳是一种习惯一种人生观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据研究,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公里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公斤。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暖气一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00公斤,电暖气则只有600 公斤。卤素灯泡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全国上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低碳”运动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被别有用心的和尚念歪了经,从而也被不学无术的人歪曲其概念。显然,对低碳的认识并不在于低碳概念的本身,而是不提低碳也要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它不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而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长远战略,这就需要长期培育,以形成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不但不要借低碳假赶时髦而哗众取宠,更不能歪曲低碳、玷污低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低碳”的理解。讲究低碳,譬如少吃一点肉,多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等等,都是很好的低碳宣传内容,犯不着人人都把低碳挂在嘴边,好像闹得恨不得不吃不喝不用,就是低碳生活了,这是在搞怪,是放着好生生的大道不走,偏偏去钻牛角尖,是不讲科学。其实低碳行为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低碳不仅是一种行为,它更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形成意识,养成习惯,才会支配你的行为更低碳。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低碳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节约1度电,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千克。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这些正成为时下许多中国年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他们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当之无愧是真正的“低碳一族”。

不要动不动就拿低碳说事

曾有位经济学家在博客中说,有记者就“低碳经济”采访他,问题是“你如何看待小贩和城管之间的关系?地摊是否必须取缔?”该专家只好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小贩尤其是烧烤摊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我们听了就想笑,烧烤摊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没错,取缔也符合低碳经济,然而这又跟小贩和城管的关系能扯上什么呢?显然,这位经济学家陷入了低碳漩涡,难道小贩就一定是烧烤摊吗?难道城管取缔小贩仅仅为了低碳吗?如果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做学问的人,那么普通老百姓滥用低碳就不足为奇了。

低碳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希望低碳不要像GDP一样,因为被一些地方官员拿来吹嘘GDP混政绩,久而久之,人们对GDP厌烦了,从而产生一种反感心理。而目前的低碳滥用效果大有与GDP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低碳邪风横行,歪曲理念深入人心,有一天人们也会“闻低碳色变”。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拿低碳说事。实际上,很多城市、企业想实现低碳目标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重质量,把低碳理念切实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系统安排,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切忌为了示范而示范,更应避免低碳城市建设标签化。企业应该扎扎实实做事,而不要盲目跟风赶时髦或空喊口号,造成市场消费环境的混乱。当然媒体和监管部门更应该加强对低碳概念的宣传和监督力度,避免让不法企业借“低碳”欺骗消费者,让低碳生活真正走进平常百姓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