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城市化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首都战略定位”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本届北京市政协会议上,连玉明委员带来了18个提案,其中不少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课题。连玉明认为,与各城市发展较均衡的长珠三角不同,京津冀地区的腹地却相对较弱,“龙头”北京的强大产生了“虹吸效应”,使资源越来越集中,不能实现化配置。缩小北京与周边相对贫弱地区的差距,应着力解决城乡协同、城乡融合与城乡统筹等问题,使北京的公共资源逐步均衡并向周边转移。
“区域有没有竞争能力,不能只看北京”,连玉明表示,京津冀城市的发展最终要提高区域竞争能力,这需要三地政府加大力度统筹,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以市场来最大程度地配置资源。连玉明特别提出,可以利用建设北京新机场的契机,从国家战略角度建设新区来作为突破口,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设计建设一批国家性的项目,率先承接北京城区部分功能的转移,以此作为京津冀协同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结合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的先行示范区。
就目前“北京高校外迁”的关注焦点,在连玉明看来,城市功能的疏解不应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资源外迁是首都功能缩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他介绍说,一般一名学生可以带来六个服务人员的岗位,“有六万人的学生,一个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小镇就完全可以活起来了”,工作就业机会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完善,城市功能完善自然会带来人口的转移。
连玉明认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还面临着行政区划壁垒、市场资源配置未能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缺失的问题,还需要法治的保障。他建议可以在依法治国大纲领下进行创新,比如在三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跨区的制度和法律,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切入点,立法遵循合作规则,建立国际一流都市圈相适应的法治体系,以此真正推动和引领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