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实力】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突出河南
记者:您对“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提出有什么看法?
杨宜勇:我到现在还没认真看过具体规划,只是看到一份建议,这份建议提议把“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认为这个建议是可行的。
这两年,国家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不断更新,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此外,一些小的区域规划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比如北部湾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等,我觉得在区域经济不断细分的情况下,“中原经济区”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它对中部崛起是一种有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你觉得在构建“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应着重做些什么?
杨宜勇:我看你们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构想,是以河南为主体,附带周围几个省市,所以河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地位是由实力决定的,因此河南应该做好自身工作,练好内功,发挥核心区作用,对周边省市形成带动和辐射。
就像人一样,各地有各地的优势和特点,河南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省情,从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现在的区域规划越来越多,怎么能突出特点成了各个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比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打的就是“生态牌”,武汉城市圈突出的是“两型社会”。
我觉得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中原经济区”最大的特色。河南农民多,农村地域辽阔,农业比较薄弱,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还欠缺经验。如果“中原经济区”率先在“三农”问题上去试验,率先得出成功经验,将对整个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在其他区域经济规划中脱颖而出。
【减差异】加快河南城镇化水平
记者:那么河南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通过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的宏图伟业?
杨宜勇:中原经济区的起步就是打造好核心区,你的核心区是什么?辐射区是什么?怎么构建其中纽带关系,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是你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除了“地理区位”联结,居民“心理区位”联结也很重要,只有让中原经济区内的居民意识到他们是一体的,才能让各个区域实现真正融合。
现在河南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慢了近10个百分点,因此通过中原经济区加快河南城市化的力度,是当务之急。促进城市化,可以和工业化、国际化联动,这样可以为“城市化”助力,比如北京现在就在提“世界城市”的说法。
此外,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还应该加快体制改革的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依然比较大,城乡一体化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放眼量】利用科技持续发展
记者:你能对河南解决 “三农”问题提些建议吗?
杨宜勇:中原经济区提出要走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农业和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这样很好,符合中央精神,而且也是以后各地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认为河南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科技兴农,农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保护耕地,用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就解决了不少人的吃饭问题。
记者:您觉得中原经济区会带来什么实惠?
杨宜勇:中原经济区肯定会造福一方,有利于河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河南和其他省份在人均方面的差距。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首先是反映了河南地区人民的愿望,河南省委、省政府是顺应民意,这个蓝图的实现肯定会有利于就业、收入水平的提高。
不过,在展望蓝图的时候,河南一定得时刻考虑长远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只有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部崛起。所谓“崛起”指的是你比别人高,这是个很高的目标。
【会上声音】
把河南变成中国的“富仓”
河南对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很好,是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细化,也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建设进一步基准化。“十二五”期间建设好中原经济区,很有必要。个人认为,中原是中国之中,中原富了,中国才算是富了。
说到中原,可以回顾历史,借助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实际上中原并不是刚有的概念,3000年以前,殷墟遗址,夏商周时期曾经振兴过,中原也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只不过在后来逐渐落伍。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规划首先要处理好与其他经济区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如何发展好中原经济区,关键是要立足于区位、区情和省情,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特色应进一步分明,主题应进一步突出。现在大区域规划不断更新,次区域规划也层出不穷,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定位与区位都遥相呼应。
中原经济区的开发主体应该是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中原经济区怎么建设,怎么建设好,应该进行全省讨论,这就是一个全民动员的过程,把中原经济区变成全体中原人的行动。河南是中国的粮仓,希望中原经济区今后能把河南变成中国的“富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