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泥
市财政投融资近40亿元建成的翔安海底隧道今年4月通车后,翔安真正与岛内连成一体,不仅两地间的距离大大缩短,隧道给两地市民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变化也已慢慢显现。翔安区财政审核中心主任李辉煌告诉记者,通过隧道大约也就不到10分钟的时间,“原来从岛内到翔安上班一天往返花在路上的时间需要3个多小时,现在隧道通了,从家里到单位来回只要45分钟,节省了不止2/3的时间,比许多在岛内上班的人上下班还要方便。”
翔安海底隧道的建成通车,一下子大大缩短了厦门岛内与岛外的空间距离。然而,这只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给市民带来巨大实惠的一个缩影。对于厦门岛外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近年来感受更为深刻的变化,可能是随着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居民与岛内市民之间生活上的“距离”越走越近了。可不,如今厦门岛外农村居民一样可刷卡看病,一样可领取“退休金”,一样可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一样可享受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
1
农民领取“退休金”
标准全国领先
家里的土地被征用后,不仅生活没有受到一点影响,仍可以住在宽敞明亮、水、电、有线电视齐全的砖瓦房里,或谈天说地、或跳舞散步、或打牌饮茶,每月还能领到六七百元的养老保险金……在海沧街道海沧村,497位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每天都过着这样安逸、快乐的生活。近日,记者走进海沧村,体验了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下午4时许,在村委会活动场内,61岁的村民陈淑治正与几十位村民一起,伴随节奏感十足的旋律跳着“广场操”。得知记者来采访农村养老保险,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个钱(城乡居民养老金)每个月都按时发放,不论天晴落雨都在,心里踏实!”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自己和老伴都是选择一次性缴费2.8万元的新农保,现在每月可以领养老金700多元,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有1400多元,这笔钱每个月都会打到卡里,要用时就拿得着,老两口从此生活无忧了。
陈淑治一家五口人,除了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我总觉得,万一哪天子女突然经济紧张,没钱给我们用了,各人有点收入还是踏实些。”老人说,“如果我们能够自己解决点,给他们减轻点负担,他们生活质量也要高些。”
“政府给办的养老保险,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普遍很高。”海沧村村支部委员张双伟告诉记者,在农村,过去时常会发生一些赡养老人纠纷的问题,虽然一个老人有几个孩子,可是有的子女条件不好,也拿不出钱来赡养,即使村委会干部介入,也收效甚微,这种养老很不保险。而这个社保体系,让农民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一定的养老金。可以说,“社保养老”就给农民系上“安全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2010年1月1日起,我市在海沧区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并在此基础上,从2010年7月1日起,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未按月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城乡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截止到2010年6月底,全市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到124万人。
据介绍,厦门新农保政策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将国务院、省政府指导意见中的每人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这也是目前全省最高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参保可选档次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规定个人一次性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4000元,分40个档次,参保人可自由选择。三是财政补贴力度大。市区两级财政对参保个人缴费每人每年予以45元补助;对农村45-59周岁生育2个女孩或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市、区财政再增加20元缴费补助;对计生对象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手术并发症等交费困难人员,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为其代缴50元个人参保费;对农村重度残疾人按100元最低参保标准全额代缴,实现零缴费。
“实行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按照目前情况,市、区两级财政一年需增加支出2.75亿元,其中财政需承担的基础性养老金2.44亿元、参保缴费补贴3079万元。”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处长王南榕说,目前相关费用已列入财政预算,我市农民可以说已基本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与此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城市(镇)低保标准不变的同时,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从190元提高到200元,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2009年,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4648万元,低保金按月及时发放,惠及全市城乡低保对象3.32万人。
2
教师同城同酬
学生城乡普惠
在同安区一些中小学,记者看到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多媒体教室、规范的食堂和学生宿舍,相比几年前记者曾经采访的农村中小学,已经完全变了样。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副处长方文江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连续7年每年投入1个亿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其中每年安排约70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效地缩小了岛内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对此,莲美中学校长陈清波感受很深。他对记者说,这几年莲美中学盖了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学生宿舍全是公寓式的,教学仪器按一类标准配置,单单买仪器设备就投入超过100万元。他说:“我们是沾了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光。”同安莲花中心小学校长柯土地说,“以前在农村办学,每个校长总感到经费紧巴巴的,现在总算有了一点充裕的感觉,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先进教学设备,现在陆陆续续看得见摸得着了。”
方文江告诉记者,2007年起,厦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把全市义务教育全部纳入政府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并加大市对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
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政策,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及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实施免学费资助政策,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确保农村孩子上学。在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免学费、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健康体检费、免收借读费等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协调发展。
同时,市财政、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寻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可行办法。比如,对全市的教育附加实行按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分配的办法,使教育附加的分配向各区倾斜,彻底改变了以往教育附加集中于市本级、城乡分配不均的现象。统一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标准,在政策和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同时进一步缩小了与城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差距。制定全市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既规范和加强了相关设备管理,又实现了全市城乡信息技术装备配置的“无差别待遇”。实施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同城同酬,保证城乡教师享有同等工资待遇,同时对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山区海岛教师每月发放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每人300元/月),确保农村教师安心施教、乐于从教。
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岛内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进一步明确到2012年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本定额标准的统一目标,即小学生均标准450元,初中生均标准750元。
3
城乡医保一体
农民就近刷卡看病
海沧区67岁的老人廖和清今年1月突发心血管破裂,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住院手术费用就花去了家里5万多元的存款。“幸好有政府的全民医保,给报销了2万多元,减轻了家里一大半的负担。”老人告诉记者,手术后的几个月,他光吃药就花掉了6000多元,也是因为参加了全民医保,才减轻了2000多元的医药费负担。
王南榕告诉记者,2007年年初我市开始推行“全民医保”政策,首次将全市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的城镇居民和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象范围。厦门市最近又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民医保体系。从2008年7月1日起,在原有城镇居民医保覆盖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两类人群:一是劳动年龄内(18周岁以上,男60、女55周岁以下)且未参加任何社会医疗保险的本市户籍非从业人员(含农村居民);二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不再限于就读的中小学生。对于他们,财政按照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的1/3给予补助,即每人每年153元。全市常住人口参保率已经达到88%。这样,我市基本形成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和经办,在全国率先建立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在内,覆盖近220万常住人口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障方面实现“应保尽保”。D途?
不仅范围扩大,财政补助力度也加大了。未成年人、农村居民总的筹资额度每人每年统一提高到24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未成年人从50元、农民从70元统一提高到190元;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统一规定为50元,其中低保、残疾人员免缴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免缴部分分别由政府和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承担。
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的背后是财政将付出的真金白银。王南榕介绍,财政每年将新增约1.5亿元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今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意见》,厦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此实现城乡居民“同城同权”,医疗待遇实现了均等化。经测算,《意见》出台后,每年可减轻参保职工约1亿元的医疗费负担,减轻参保外来员工1500多万元的医疗费负担,减轻参保居民3600多万元的医疗费负担,合计每年可减轻参保人员约1.51亿元的医疗费负担。
在实现全民医保的同时,市财政全面助推新一轮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2004年至201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其中30-40%专项用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重支持镇卫生院、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村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业务用房建设、基本设备配置等。连同区级财政配套经费,目前市区财政累计投入公共卫生的资金超过3.5亿元。
针对我市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市决定由政府投入经费,从2010年起,通过实施免缴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在校就读和毕业实习期间给予月人均300元的生活费补助等优惠措施,委托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向培养50名具备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有效缓解乡村医生人才不足问题。同时,为了留住人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我市对到镇卫生院服务的医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连续五年给予安排每人每年7000元的学费代偿补助。
此外,至2009年,我市已经初步建成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该系统对医疗资源的覆盖率已达到95%,极大方便市民就医和医疗信息共享,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财政在行动
统筹政策与资金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市财政部门着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支持卫生体制改革
推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确保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积极推进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适龄儿童补种疫苗、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等惠民利民项目,切实提高市民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设完成的岛外村卫生所力争在今年内全部开工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
支持社保体系建设
在我市城乡率先全面实现养老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完善医保管理办法,推行举报奖励制度,从源头上对医保基金进行综合治理,推动医疗保险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配置;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养老扶助政策措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为辅的养老模式;继续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出台实施重度残疾人居家护理补助政策,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健全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结构的调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对农村学生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为指标的考核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好中职学校城乡低保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工作;重点做好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作,切实保证中小学师生的安全。
资金投入向岛外倾斜
加快城市市政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基本建设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清洁家园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燃油税改革原“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分成资金等投入向岛外倾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均衡发展。
优化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完善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规范、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积极鼓励、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建立健全以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支农长效机制;继续筹集资金支持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老区山区发展、移民造福工程等一系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项目支出,全面完成老区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农村发展高附加值、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农民知识化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