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食品安全需要一次市场重建
时间:2014-12-08 12:51:5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李杏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抽检饮料样品覆盖31个生产省份的3192家企业,791种饮料抽检样品不合格。其中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样,抽检样品不合格就达775种,占97.97%。不合格样品中,也不乏乐百氏、汇源、娃哈哈、怡宝等知名品牌产品。

  在饮用水极为可观的消费规模语境下,超两成的不合格率,无疑是一个令消费者沮丧的结果。这意味着,尽管饮用水几乎随处有售,但买到一瓶质量合格的饮用水却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

  对此,很多消费者似乎并不感到意外,“名牌”出现在“黑名单”之列也算不上新鲜事,人们普遍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总体上,十分低迷的消费心理预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食品质量的真实现状。

  食品安全本来就是关乎生命健康的敏感问题,近年来,一批重大人身损害事故的发生让全社会神经紧绷。在这个意义上,莫说五分之一以上的不合格率,哪怕只有一个细节都足以让人愤怒。但在眼下,现实的窘境却让人不得不放低要求。

  以饮用水为例,数年前开始,媒体就陆续曝光过部分企业生产瓶装、桶装水卫生不达标的内幕,现在看来,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不合格产品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大量充斥市场,遍地都是,甚至自成一套根本不合格的低“标准”。货架上的商品或许琳琅满目,但劣质产品让消费者防不胜防,难以回避,无可奈何。

  质监部门通过抽检暴露出的食品质量问题,虽明确提示了某些食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却不构成严重安全事故。对“不合格”食品涉事企业追责的不力,令质检结果往往只限于“告知”消费者购物有风险,至于怎么办,只有消费者自己看着办。

  当“不合格”产品大行其道时,消费者其实根本无权选择。倘若没有质监部门的“黑名单”,消费者只能“凭感觉”判断产品质量,即使有权威部门的信息公布,一一对照避开“雷区”去购物也并不现实——总而言之,与不合格的低劣产品同生共存,看来不是一时半会能打破的生活节奏。

  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监管似乎陷入了某种失效的状态,对无处不在的不合格产品,甚至露出“法不责众”的无力姿态,任由市场被不合格产品整体拉低水平,让消费者无奈接受低劣的产品。

  必须指出的是,包括食品在内的产品质量的整体下滑,绝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结果,根本问题就出在监管环节上。眼下,整体上已经“不合格”的市场,不是凭借击退一两家“黑心”企业就能“得救”,而是需要一场彻底的市场重建,用法治确立一套合格、安全、优质的高标准,重塑市场形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