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2014-12-04 13:25:51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易赛键 
    1982现行宪法实施30多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历经了四次修改,是一部符合国情、契合民意的好宪法。但人民对这部宪法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宪法就像是高悬在空中的美丽气球,看上去很美很给力,但总觉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其实,这部宪法在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宪法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为了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宪法要求国家尊重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国家关心公民的全面发展。宪法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时隔多年,不少人还记得这样一则媒体报道:2003年12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市民刘某等人在法制宣传日,身穿上写着“维护宪法”等字的白大褂,站在区政府门前。不管此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公民在维护自己权利时把宪法当根本依据的权利意识的体现。

    宪法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都来自人民的授权,国家机关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时,要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杭州发生的事件表明,宪法理念已经深入一些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并转化为“理性维权”、“依法维权”的自觉行动,推进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这一点,可以从农民工群体维权方式的转变得到验证。农民工是中国社会阶层中一个特殊群体,其维权历程,恰恰可以作为当下中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切片。近年来,农民工维权已从“暴力讨薪”转变为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通过法律途径的“理性讨薪”。这深刻体现了公民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正逐渐形成。

    宪法实施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终极目标。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从对待逝者的态度看,设立全国哀悼日,表达了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死难者的哀痛之情和感伤之意,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维护。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公民享有宪法权利,国家便应履行相应义务,设立全国哀悼日是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履行义务的表现。从哀悼的对象看,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群众,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和尊严,在宪法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应得到平等的保护和基本的尊重,设立国家哀悼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的平等性。

    宪法走进老百姓生活,在塑造公民宪法意识同时,激发了公民在面对公权力时的信心,提升了面对公权力时的主体地位。

    又是一则普通而又颇有意味的事例。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燕,为了写论文需要,曾经向国家13个部委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等情况,包括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其负责联系的单位。被申请部门的回复“五花八门”,除了人民银行总行外,其他各部门都处于非常的“戒备状态”,给申请设置了各种障碍。2011年9月,李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状告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而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前提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那就需要政府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或者依公民申请而公开相关信息。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政府信息公开,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支点。李燕依法申请有关部委信息公开,没有得到有效答复后,依法状告三部委,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而早在1988年就有“民告官”的案例,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渔民包郑照状告县政府一案,被称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告官第一案”。随着公民宪法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民告官”案件层出不穷。不管最后的诉讼结果如何,至少公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进行“民告官”,而且有不少公民获得胜诉,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体现和提升。

    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上又迈出了关键而扎实的一步。

    现行宪法实施30多年来,还有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宪法事例,涉及受教育权、就业权、言论自由权等方方面面。可见,宪法在切切实实地融入、指引并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

    记得年幼时,常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话语,而在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中国建设伟业中,恐怕要说“学好根本法,伴我走天涯”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