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视广场舞背后的文化\"群体心理\"
时间:2014-10-03 22:38: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于平 

  文化惠民项目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体心理”,而体现“群体心理”的“公共文化”,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或许不是它的“文化”含量而是它的“公共”体量,特别是社会大众那类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文化”或“准文化”活动

  重视“广场舞”背后的“群体心理”

  我曾在许多城镇感受过“广场舞”的氛围,数百人在极其强烈的节奏和音响中去做极其单纯并重复的动作,舞者是在自我操练中无意识运动身体,又是在运动身体中无意识认同群体……这种健身目的引导的“群体心理”,当然对于每一个体而言是积极的“文化活动”,但它所呈现的痴迷状态,也会让人联想到曾经风行的“甩手疗法”以及饮红茶菌等。

  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注意到现代生活中的“群体聚合”特征。勒庞把那些“感情和思想全都专注于同一事物”的群体视为“心理群体”,指出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大多是“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互相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文化建设中的“群体心理”虽不如社会领域那样激烈和尖锐,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而体现“群体心理”的“公共文化”,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或许不是它的“文化”含量而是它的“公共”体量,特别是社会大众那类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文化”或“准文化”活动——比如青少年的网吧“通关”、街头“跑酷”,中老年的广场“跳操”,就是如此。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供给的确要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但也需要在对接之时加以引导——对“网吧少年”的网瘾这类成瘾的需求尤其如此。目前,我们对“网瘾少年”是以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来说“不”,而“舞瘾大妈”则在其“放纵”中被不堪噪音骚扰者说“不”。不管由谁来说“不”,都反映出这类过度的“文化需求”难以被更大层面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惠民项目在丰富性和吸引力方面都有所不足。

  用“绩优股”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从供给的视角来看,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在项目供给上精心考量,所谓“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就在于准确把脉“群体心理”并对其实现积极、充分、有效的引导。

  不错,群众的文化需求从直观上体现为闲暇消遣的“找乐”或者说是“寻开心”,但真正的“开心”却不是个体的放纵而是群体的认同。我们的先哲十分明白人心的趋乐远悲,也明白放纵地“傻乐傻乐”就不免“乐极生悲”,因此特别强调“乐而不淫”(“不淫”者,“适度”之谓也)、“寓教于乐”。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引导?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这需求首先是为着消遣“闲暇”;其次,要看到,健康体魄、愉悦心情、交往社会、融入群体是“闲暇”带来的“绩优股”和“正能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惠民项目,应当以“绩优股”和“正能量”来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实现引导提升效用。

  增强针对性以提升服务实效

  文化惠民项目要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首先要明确“下基层、接地气”的路径,切实深入社区,深入村头,对不同群体的“群体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空巢化”现象日益凸显,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加剧了有关人员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无论是留守者还是出走者都是如此,并且这种焦虑还有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与之相关,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虽然是以社区为基层,但出现了流动性强、非常住人口多的特殊性社区,这里的“群体心理”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尤为需要“绩优股”和“正能量”的引导。

  就当下的文化惠民项目供给而言,总的来说,我认为一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性,二要关注“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的社会公平正义,三要关注独生子女家庭分居化的退休老人自理,四要警惕歪功邪教之类精神病毒对大众的侵袭。我们的文化惠民项目一定要具有引导这些“群体心理”的针对性,如此,项目才有实效。

  与“下基层、接地气”的路径相配合,是对文化惠民项目手段的关注。送戏下乡、送书入村虽然必不可少,但最应强化的还是通网络、享信息,这不仅意味着对“负效应”的管控,更要加强“正能量”的传导,用网络这一新型工具,对既往“群体心理”的引导手段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说公共文化服务重在“群体心理”引导,关键还在于服务内容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有时是供给方的单向传导,有时则可能是接受方通过某种惠民项目来自主选择并进而自主创新。我曾在一些偏远的乡村,见到村民被组织起来进行木雕、石刻、刺绣等工艺生产,他们在获取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审美品位,呈现出创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务要引导“群体心理”,在内容供给上就需“寓教于乐”,而当下最基本的“教”应该是讲和谐、促凝聚。

  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说:“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从而其个性也被削弱了……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从感情引起行为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在我看来,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重要的、基本的文化建设,也是与健康、教育、安居、社保等同等重要的社会建设,特别是重要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帮扶“群体心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群体共识,培育良好风尚,抵御歪功邪教,将会推动“群体心理”由“小康”走向“大同”——这个“大同”就是内化为大众精神操守、外化为大众行为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