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建议:天津城市化列车应载着\"故乡\"前行
时间:2014-09-13 10:56:51  来源:天津日报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记得住乡愁”颇具文艺气息的表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过往城市建设的反思,同时也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

  作为在城市化建设方面颇具创新精神的天津市,2005年以来,近10年时间,先后批准4批43个镇、6个村的小城镇试点,规划建设农民安置用房和配套公建54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总额2800亿元,涉及100万农民。

  农民搬进新楼房,昔日的村庄不见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老邻旧居也不得不说再见。农耕文明在城市化列车驶来之时,不得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令每个人魂牵梦萦的“故乡感”如何在我们的城市里得以回归和重建?

  

  “新社区建得真漂亮,设施齐全,交通方便,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终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离开老家近15年、已在上海定居的刘先生今年中秋回来探亲,看到新农村建设感慨不已,兴奋之余不免也有些许遗憾。“每当我想家的时候,就会想起穿村而过的那条小河,那时一到夏天,我就和小伙伴们下河捉鱼,到了冬天,做一个冰车,在上面滑冰,真是其乐无穷。可是现在这条河没有了。”刘先生实话实说,眼前崭新的家园让他觉得有点陌生。

  一条河、一棵树、一块石头,人们对于故乡的回忆,总是寄托在某些实物之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个破旧的村庄被拆除,人们与老村、与故乡的外在联系也随之切断,而与城市的种种联结又未在短期之内形成。采访中,一位建筑设计师坦言,在以往的城市化建设中,更加注重的是居住社区的实用性、舒适性、便利性,而对于它所应延续、承载的精神内涵则考虑较少。

  生活在津郊、年近7旬的陈大妈对记者说:“按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我这辈子也算值了!但人老了,就容易怀旧,我总是想起那时几个老姐妹在村口那棵大槐树下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什么烦心事,唠叨几句,心里就敞亮了。”

  快速城市化,也使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几个村或者是十几个村的村民融合,老邻旧居变成了陌生客。“以前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怎么也得二三公里,虽然大家住得远,但是家家户户都敞着门,有事没事都能天天见。现在住在一个小区里,距离近了,交往却少了。”在采访中,一位居委会干部告诉记者,由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不同,搬入新市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所增多,楼上声音大了、乱扔垃圾了、停车挡别人道了,等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常引发不快,也有一些居民感叹,原来那乡里乡亲的感觉越来越淡了。

  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市镇里还能找到故乡吗?

  二

  走进西青区王兰庄津兰花园,一幅生态和谐的别致画卷映入眼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现代化的社区中,却处处涌动着一种浓重的乡情。一条赤龙河将小区一分为二,在社区中心位置,仍然保留着人们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村台。“这是在建设新社区时,我们特意保留的。虽然圆了楼房梦,但乡亲们仍然割舍不掉对老村的感情,这条河、这个老村台寄托着乡亲们的念想。”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对记者说。如今,老村台已被建设成一座郁郁葱葱的生态岛,栽植了上千棵乔木,每天都有不少乡亲在这里聊天、唱戏、健身。“过了若干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到这里来,跟孩子们讲我们以前的生活,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村干部自豪地对记者说。

  新市镇并不是水泥钢筋的丛林。近年来,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体现并延续“故乡感”、让居民精神有所寄托,开始得到天津市有关方面的关注,在规划设计中,尝试着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纳入新市镇的建设中。

  军粮城新市镇的建设就是在历史中找到的“灵感”。据史料记载,该镇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古镇,由于唐代正式命名建城,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将“唐城”作为该镇的标志。走进军粮城,住宅楼、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筑无不体现着唐朝风格,甚至楼门、檐角都是传统的唐代元素。“再现代化的社区,也不能排斥历史的记忆,历史是一个城镇与众不同的特质,忽略了历史就很容易陷入千镇一面的误区。”该镇党支部书记魏建明对记者说。

  华明镇更是将“记忆”作为新市镇建设的重头戏,投巨资建设了天津市首家、建筑面积超千平方米的历史博物馆。以记录华明湿地生态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还原历史场景,展示历史旧物,运用多媒体等新旧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华明独特的湿地人文景观。

  张家窝镇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枣乡,在城市化进程中,该镇坚持“慎砍树”的原则,乡土树种成为绿化美化的主力军。在很多社区里,枣林都是在原地被保留下来的,成了与居民相守多年的“老邻居”,该镇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枣树就超过千亩。“枣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抹不去的乡土文化,小城镇有义务将这种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镇党委书记勾树松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故乡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所谓故土难离,应该是很多人内心的情结。”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化建设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空间结构,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瓦解,当人们熟悉的村落、街巷、民居、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

  为什么进入现代、舒适的新市镇,人们还那么重视故乡感?张宝义认为,简单来说,是出于寻求安全感的需要,人们长期生活在这一种环境中,所面对的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已经固化于内心、甚至是融入血液里,一旦改变,就会产生失落、不安,因此恋土情结几乎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

  张宝义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应该是关照历史、继承历史的,一座城市如果不关注过去,很难走向未来。而城市化与故乡感并不矛盾。国外很多城市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城市化并不是推倒重来,他们只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在建筑空间上并不做颠覆性的改变,故乡的大部分元素都被保存了下来。

  故乡并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她是有容颜、有记忆的,是需要视觉、触觉凭证的。张宝义建议,首先在规划上要本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理念,着重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带有共同记忆的元素,如一个村落里的牌坊、树木、河流、水井、祠堂、小桥,等等,最能体现生产生活功能、带有共同价值观的东西,可唤起多数人共同的记忆,让人们的故乡感有所寄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