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之中,弥勒菩萨面向山门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是谁,无论贵贱高低,都会笑脸相迎。在弥勒菩萨面前,一切平等,众生平等。
那么,弥勒菩萨的快乐,来源于何处呢?
他的快乐,源自提起与放下的智慧。
在由布袋和尚转化而来的弥勒菩萨的传说中,弥勒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将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众人,解开烦恼。弥勒菩萨的布袋,拿起来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烦恼之术时,他将布袋往下一放,告诉你要放下,因为放不下,才会引出许多无端的烦恼。然而,看似非常简单的两个动作,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烦恼和虚妄中度过一生。因此,弥勒菩萨才会“笑天下痴迷之人”。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师父叫两个弟子下山化缘。师兄弟两人来到一条小河边,正要过河,突然发现河边有一个姑娘,因为水流太湍急了,不敢过河。大师兄看到这个姑娘面有难色,就走过去,毫不犹豫把姑娘抱起来,从河上走过去,放下她,转身就走了。
之后,小师弟也过了河,并追着师兄问:“师兄,师父说了,男女授受不亲,你今天怎能抱一个姑娘过河?这样不是犯戒了吗?”
大师兄回过头,只说了一句话:“师弟,我早就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抱着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那个小师弟,没有提起也没有放下,因此生出无限的烦恼。而那个大师兄,面对柔弱的姑娘,首先提起的是大丈夫应该有的英雄本色,他必须帮助姑娘。而到了对岸,如果他还继续抱着姑娘,或者和她说话聊天,那他就是放不下。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提起与放下是同时的,这个大师兄在提起男人本色的时候,放下的是和尚的角色。而过河之后他将姑娘放下离开,提起的是和尚的角色,放下作为英雄和男人的角色。而小师弟则不然,在过河之前既想提起和尚的角色,又要提起大丈夫的角色,不敢去抱这个姑娘,犹豫着是抱还是不抱,是帮还是不帮,忘记了佛门的无住无相。着了相,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尴尬的角色中,枉生出众多烦恼,却又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