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傅振国:英语深度侵入汉语事关文化安全
时间:2010-08-13 13:16:08  来源:红旗文稿 
 当前,英语正以一种强悍的姿态侵入汉语,其速度可谓惊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反思自己,都会大吃一惊地发现:我们的语言习惯甚至思维习惯已经有一部分变成英语文化了。倘若不重视英语侵入汉语的问题,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的蔓延,若干年后,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单纯的汉语将不再是单独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防止英语侵入的问题,虽然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战胜金融危机问题来得紧迫,但它却是一个关乎国家语言安全、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当前汉英混杂现象及泛滥的原因

  对外来语不经翻译汉化,直接以英语字母形式楔入汉语。汉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我们的祖先前辈早就为吸收外来语创造了正确的方法。用音译,便有了“咖啡”;用意译,便有了“电话”;用音译加意译,便有了“芭蕾舞”。主要用这三种方法,解决了外来语翻译汉化的问题。  

  汉语历史上,迄今有3次大的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高潮在汉唐通西域之后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西域吸收了“葡萄”、“骆驼”等外来词;从佛教中吸收了“世界”、“庄严”、“结果”、“现在”、“圆满”等外来词。第二次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从英语吸收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等;从日语中吸收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方针”、“政策”等。这些外来词经过汉语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们的模样变成了方块汉字,它们已经融化在汉语的血肉之中。  

  第三次高潮,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外交流迅猛扩大,英语如潮水涌入。我们在忙碌中有一个“小小的疏忽”,没有将外来语完全汉化,部分英语楔入汉语。这个口子一开,犹如蚂蚁钻进长堤,泛滥蔓延,大有不可收拾的势头。 

  最先是英语缩略语(也有人称为字母词)在汉语出版物中广泛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用WTO入文,接着是CEO、NBA、CPI等排着队跟进,逐渐成为高频词。造成汉英混杂的第二类情况是科技新词、品牌名称、专业术语不加翻译。例如:IT、VCD、DVD、DV、IBM、MP3、QQ、MSN、web、twitter、iPhone、Google等。第三类情况是人名、地名、企业名、单位名不翻译。第四类情况是一个英语单词或一个字母成了汉语造句中的一个词素,例如:“经销商PK品牌商”。第五类情况是中国人用英文字母取名,或者直接取英文名:“赵C”、“李一A”、“张@”。公共建筑用英语名,例如:SOHO现代城。应该说,第四类、第五类情况对汉语的解体最具有杀伤力,有着潜在的、令人恐怖的威胁!它已经扎根在汉语的细胞里了。  

  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疏忽麻痹,对英语侵入汉语缺乏应有的警惕,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在中国的出版物上,在汉语的故乡,造成汉英混杂甚至可能导致汉语解体的状况,这不是英语国家所为,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干的。当然,中国知识分子也不是故意要糟蹋自己的文化,而是处在“无意识”状态。谁也没有往深处想:汉英混杂,实质上是打开了英语入侵汉语的缺口,是逮来英语“蚂蚁”在自家的汉语“长堤”上打洞。  

  事实上,我们前辈对英语缩略语早有正确的处理办法。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语缩略词是OPEC,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中国,中国就将它音译汉化为“欧佩克”。至今,在我们报刊的行文中,写作“欧佩克”,而不是写作“OPEC”。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当同样是英语缩略语的WTO、GDP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却让它直接嵌入汉语。  

  同样是流行性疾病的名称,“AIDS”我们将它音译为“艾滋病”,因爱而滋生的病,还兼着意译,翻译汉化做得非常好。到了2003年,非典型流感,国人已经将它称为“非典”了,可到了中后期报刊上又都改为“SARS”来称呼它。去年开始的甲型HlNl流感,用“甲型流感”或“甲流”中文简称不是很好吗?  

  我们再从相反方向看英语怎样吸收汉语。英语单词中的“silk”,它的中文意思是“丝绸”,就是从古代汉语中按照音译的方法借用过去的。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的血肉,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在吸收外来语时都遵循的规律。像我们现在这样,在方块字的汉语阵列中,隔几行有几个外文字母,就好比在我们满头黑发中插上几根金发,在我们黄皮肤的脸上贴上一块白皮,不协调不和谐不美观。英语中有的词语的确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生搬硬套的借口,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汉语新词代替它。  

  为什么到了第三个外来语涌入的高潮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丧失了警惕性呢?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便是全民学英语。在前两个高潮期,外来语不翻译成汉语,中国人便认不了。而到了第三个高潮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了一点英语,不译成汉语也看得懂了。而且,运用汉语时夹杂一点英语觉得新奇有趣时尚。于是,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对英语侵入汉语不警惕不抵抗,而且自己欣欣然接受并且有意为之。全民学英语,本来为的是中国人更方便与外来文化交流,没想到一不小心便用外来语搅乱了自己的语言。  

  法律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规范、管理。首先,法律不完善。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下文简称《语言文字法》)对规范语言文字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失之简单。对外国语言在汉语文出版物上的使用只有两句话,即第二章第十一条: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  

  《语言文字法》对外国语的使用只有一个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在政府文件、主流媒体中流行的WTO、ID等字母词,是不是外国语言文字?如果是,那它就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如果是,每次使用都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在每次使用GDP时后面都要加一句“国内生产总值”,岂不是更麻烦了?因此,趁现在通行的英语缩略语词还不是很多,应该尽快立法禁行,用汉语简称替代,这样反而省事。

  其次,执法不严格,监管漏洞多。汉英混杂是《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不允许的,但由于没人监督、没人管理,致使汉英混杂蔓延滋长几乎不可收拾。  

  再次,外国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审定不及时。按说,语言文字的发展是缓慢地约定俗成的,现在看来,对外来语不能只等社会约定俗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型号不断涌现,与之同步的科技术语产生的数量大,传播速度快。国家没有及时规范和进行权威公布,社会交流又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由此造成许多科技新词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出现。比如QQ,MSN,现在又出现了twitter,至今不见规范翻译汉化。如果现在去看报刊上关于科技类的文章报道,将会发现那里的汉英混杂更为触目惊心。  

  保障汉语纯正性的对策建议  

  应该看到,汉语当下所面临的真正危险,不在于英语作为强势文化的侵入,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对这种侵入自我解除武装,采取“不抵抗主义”。主要表现为:在官方文件、主流媒体中,对英语微缩语的使用越来越多。在民间,在汉语的语境中,夹杂英语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代一代年轻人慢慢地更多喜欢英语而轻视汉语。  

  除了唤醒国人保卫汉语纯正性的思想意识之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语言文字法》在对使用外国语言问题上,太过原则不够具体,又没有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法规或规章,这就造成了有法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从动态、发展的语言观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语言文字法》颁布已经10年,汉英混杂、字母词等等英语侵入汉语的问题,或许当时刚刚冒出来,还看不准。而今,它已经为盛为烈为害了,修改《语言文字法》,制定配套法规,已经是时候了。当然,考虑到语言的特殊性,法律的具体规定不宜太多,以免把语言框死了,但完全可以做到“原则”和“具体”的平衡。对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明显的、危害极大的“缺口”,要坚决堵住,划定红线明确禁止。  

  英语作为世界上强势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不必干涉,但国家要坚决划定一个底线,守住主要阵地。这些主要阵地就是汉语文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书籍);政府公文;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商品的包装、说明;居民身份证等。  

  此外,应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新闻出版部门应设立通用语言的监察机构,对所属的报纸、书籍、杂志等等汉语文出版物进行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及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应实行监督。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